旋耳瘡,中醫病名,是指發生於耳根部的溼瘡類疾病。別名月蝕瘡,浸淫瘡,黃水瘡。可見於現代醫學的外耳溼疹、耳後間擦性溼疹。
郭xx,男,2歲,其父代訴,患兒1月前雙耳周圍發癢,耳垂下邊癢甚,不停地常用手指搔抓癢部,搔破滲出黃色粘液,當地醫院經注射腎黴素,內服消炎片,外貼藥膏持續治療月餘不見好轉。
見診:雙耳周圍邊密佈黃色瘡痂。耳垂下邊不斷滲流黃色粘液,舌質紅苔略黃,脈弦數,指紋色紫。證屬旋耳瘡,治宜清熱解毒燥溼。
內服藥用:牛蒡子,連翹,銀花,蘇木,防風,荊芥,黃芩,苦蔘,五倍子,赤芍,海藻。3劑,水煎服,日1劑。
外用藥:黃連、黃柏、白芷、五倍子各等分,細末,用香油調成糊狀貼患部,每日2次。
效果:服藥3劑加外敷藥後,部分瘡痂收落,滲出液減少,繼服3劑後,瘡痂全脫,黃水消失,臨床治癒、
按:《外科醫案彙編》“耳後縫間皮色紅裂,時出黃水津津,名為旋耳瘡,”此語言其病名與症狀。《證治準繩)雲:“風與溼相搏,則兩耳生瘡。”此言其病機;本案患兒素體脾失建運,溼困中焦;復感風熱,內外相搏,是病由生,之發病機理正如此說,故用清熱解毒祛風燥溼之劑,內、外並行,獲效其佳。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