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毒”養生靠譜嗎?

文/羊城晚報記者陳輝通訊員陳壯忠劉慶鈞

“排毒防癌”“排毒養生”“排毒養顏”“排毒減肥”等等,近幾年的社會養生熱潮中,老百姓常聽到一種論調,就是人體萬病之源、萬惡之源就是體內有“毒”或“毒素”存在。人要想健康長壽,就應該經常“排毒”,並由此衍生了鋪天蓋地的“排毒”養生說及其衍生保健品和食品,“俘虜”了一大票粉絲。那麼中醫又是如何看待“排毒”的,聽聽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林麗珠教授怎麼說。

別相信瀉藥或節食就能排毒養顏

很多人認爲“排毒”出自中醫,是中醫的治療方法。其實,這是誤解,“排毒”是一個舶來詞,最早源於日本。“排毒法其實就是中醫的下法、發汗法,只是解毒法的一種,有一定的治療作用。”林麗珠教授說,“但也有很多副作用,應中病即止、不可多用,以防損傷正氣。”

某些排毒養顏保健食品中含有大量大黃、番瀉葉等。這類原料內含有蒽醌類物質,長期使用可導致結腸黑斑和息肉,惡化腸道環境,引發嚴重腸道疾病。這類物質本身就是“毒藥”,長期過度使用對身體本身就是一種毒素。在中醫上,芒硝用於泄熱通便,用量一般爲3-9克,神醫胡萬林所配藥物用量竟然高達1-2斤,最後造成多人死亡。

所以,不要相信瀉藥或節食就能起到排毒養顏抗癌作用。至今,國家規定的保健食品功能只有28項,其中並無“排毒”和“養顏”之說。“排毒論濫用”不符合中醫理論,更有悖於“辨證施治”的原則。

內服和外治,中醫“解毒”

中醫理論認爲,要想“不被毒害”(不生病),首先就是要“治未病”,做好養生保健,避免接觸各種“毒”(致病因素),防止“有害行爲”過度攝入“有害物質”。但一旦生病了,要善用“毒藥”來“解毒”,以偏糾偏,撥亂反正,讓人體回歸到正常的狀態,這也是最關鍵的。

林麗珠教授說道,“解毒”指的就是通過一定的行爲、食物或者藥物,祛除體內或體表的過度、超標的“毒素”。因病情不同,有內服和外治等各種不同方法。通常包括:

1.避免“飲食不潔”,避免誤食或接觸有毒食物。對於存在一定的“毒”的食物,烹調的時候,通過配伍,降低有害的攝入,如蒸魚蝦蟹貝殼類食物,常配用生姜、蔥、蒜、紫蘇、九層塔(潮汕人稱之爲金不換)等來調味解毒。

2.避免“飲食不節”,避免過度的行爲造成的“毒害”。中醫很早認識到過度行爲對人體的傷害,如暴飲暴食對腸胃的傷害,所謂“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因此講究“七八分即可”。

3.飲食藥物合理配伍,降低藥物本身有害物質的堆積。這個在藥物炮制學方面最爲體現。按特定的炮制方法減除藥物的毒性,或通過藥物的配伍協調而緩和藥物的毒性。

4.合理養生,避免蛇蟲犬獸螫咬所致的毒害。

5.身體有“毒”了,就要“解毒”——按照《內經》所說,熱者寒之,寒者熱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如血分熱毒,宜涼血解毒;陰寒凝滯成毒,常用溫中散寒而祛之;氣血津液不足成“虛毒”,可針對性補充解毒;痰溼化濁成毒,則要祛痰化溼、瀉濁解毒。這也是中醫辨證治病最基本的出發點,中醫藥治癌也不例外。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