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虛的人濕氣重,比別人更容易出汗,特別是手和腳。這是因為人體內的濕氣是往下走的,所以四肢尤其是腳部更易出汗。
而脾胃與消化有關,如食物在胃腸道吸收不好,會導致脾氣不足,進而引起心氣不足,故這類人身體也更愛出汗。
白天愛出汗,中醫稱為自汗,與氣虛有關;晚上愛出汗為盜汗,與陰虛有關。
夏季易生脾胃病,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
人出生以後,生命活動所需的很多營養物質有賴於後天脾胃的攝入。
若脾胃虛弱,運化失常,精微物質生化無源,則會出現神疲乏力、氣短頭暈等癥狀;若脾胃運化失司,體內的水液不能正常代謝,停聚而生濕、生痰,則會出現腹脹、腹瀉、水腫、咳嗽等。
因此,金元時代著名醫家李東垣很早就強調了脾胃功能的重要性,並在其《脾胃論》中指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
而夏季氣候多濕熱,脾喜燥惡濕,容易為暑濕所傷,故而夏季是脾胃疾病的多發季,也是養護脾胃的重要時節。
那麽,調養脾胃有哪些好方法呢?
1、飲食適宜
✿饑飽適中:很多養生學家均主張飲食宜節量,一日三餐,七八分飽。
✿食宜緩細:不論粥飯點心,皆宜細嚼慢咽,急則損脾傷胃。
✿飲食有時:飲食有定時、有規律,才能使身體及時獲得維持生命的營養。
✿怒後勿食:進食的時候宜心平氣和,一切過度的、負面的情緒都應盡力排除,才有利於胃的消化。
✿謹和五味:應做到食物多樣化,主食有精有粗,雜食不偏。
✿清淡為上:勿進肥甘厚味,常須少肉,多食新鮮蔬菜瓜果。
✿飲食宜潔:穢飯、餒肉、臭魚,食之皆傷人,應重視飲食衛生。
✿甘鹹勿過:食糖過多會害脾生痰損齒,易患消渴。吃鹽過多易導致心血管疾病,尤其易患高血壓病。
✿適溫而食:食物的溫度要適中,過燙會對消化道造成傷害,過寒則易傷脾陽,即使是炎熱酷暑,也不可恣意冷飲。
✿餐後養生:食畢叩齒三十六下,津令滿口,則食易消。如飽食則臥,食不消而成積,則致生腸胃病。
2、適當運動
生命在於適當運動,我國傳統的健身術五禽戲、太極拳、太極劍、八段錦,以及散步、慢跑、遊泳、舞蹈等運動都可以使人體各部位得到充分的鍛煉,使百脈暢通、氣血調和,各系統機能活躍,達到養生健體的作用。
但是不論選擇哪一種運動方法來養生都要註意中和之道,既不過亢,亦無不及。
3、不過度思慮
中醫認為脾主思,思慮過度、憂愁不歡,最傷脾胃,可能引發脘脹噯氣、食少納呆,久則導致身體虛弱。
故防止思慮過度是情誌養生中的重要一環。
不過,人總會因事與願違、情誌不遂而心煩焦慮,甚則情緒抑郁、失眠不寐,此時調養情誌十分重要。
可多做一些分散註意力、愉悅心情的活動,如聽音樂、看電影、唱歌、跳舞、繪畫、寫字、養花養魚、旅遊等,令情誌暢順,心情開朗,脾氣愉悅,比藥物調治更勝一籌。
4、按摩養生
坐或臥式,閉目內視腹部,自然呼吸。雙手疊掌置臍下腹部,以臍為中心,兩手繞臍轉圈,由小至大。
男子先按順時針方向作螺旋式摩轉36圈,再逆時針摩轉36圈,最小一圈,疊掌回至原處。
女子則先逆時針摩轉36圈,再順時針摩轉36圈。
全過程約需6~10分鐘。
摩腹畢,可起身散步片刻。
出汗後可以補充哪些食物?
1、酸味食物
夏天暑氣重,暑傷氣陰,也容易導致多汗,出汗多易損失津液。
從中醫角度講,酸味能斂汗止瀉、生津解渴、健胃消食。酸梅湯裏面的烏梅可斂汗養陰,夏天飲用是個不錯的選擇。
有條件的還可加點五味子、黃精,有利於補腎補陰。
2、維生素C
出汗後,還應及時補充維生素C。
適當吃酸棗、葡萄、山楂、檸檬、草莓、菠蘿、芒果、獼猴桃等酸味水果,可起到斂汗生津的作用,預防流汗過多而耗氣傷陰。
3、含鈣、鉀多的食物
出汗時,身體損失的還有鉀、鈉、鈣等營養素,如不及時補充,可能會引發疲倦、乏力。
豆製品和奶製品等含鈣較多,豆類、香蕉、蘋果、土豆、蘑菇以及深綠色蔬菜等,鉀含量豐富,夏季可以多吃。
4、B族維生素
天熱出汗和食欲不振也容易導致B族維生素的缺乏和流失。
所以天熱要註意補充B族維生素,如多吃紅豆、綠豆、燕麥等粗糧,還可以適量吃些動物肝臟,如雞肝和豬肝等。
5、優質蛋白
補充流失的氨基酸,可通過飲食增加優質蛋白的攝入。
建議每天喝1杯酸奶或牛奶,1個雞蛋或多半個鴨蛋,在此基礎上加1份豆製品或1碗豆粥,還可常吃些清爽烹調的瘦肉和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