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刮痧

刮痧是以中醫經絡腧穴理論爲指導,通過特制的刮痧器具和相應的手法,蘸取一定的介質,在體表進行反復刮動、摩擦,使皮膚局部出現紅色粟粒狀,或暗紅色出血點等“出痧”變化,從而達到活血透痧的作用。

通過刮痧,可以達到活血、舒筋、通絡、解鬱、散邪的效果。

刮痧器具

常用的刮痧器具有硬幣、瓷碗、棉紗線、頭發、萱麻、刮痧板等,目前最常用的是水牛角刮痧板,因爲水牛角具有清熱涼血、解毒定驚的作用,不僅在使用上得心應手,而且能增加臨牀作用。

常用刮痧介質有水劑(如溫開水等)、油劑(如芝麻油、菜籽油)和活血劑(如紅花油、刮痧油等)。

常用手法

多選用長方形水牛角刮痧板或其他刮痧工具,刮痧板與皮膚呈45°角。刮時應節奏分明,快慢有序,力度不可太大,應根據病情需要採用補瀉或平補平瀉手法。

刮拭時應始終保持一個方向刮拭,多從上而下,從內向外,不可來回刮拭。

刮拭多採用直線刮拭,多沿經絡,但也可根據病情需求,用刮痧板的角部對穴位進行點穴按壓。

刮痧順序

①頸部:頸後部由後發際向下至大椎穴,頸部兩側由耳垂部向下至頸肩部,頸前由頜下向下至天突穴,由上向下反復刮拭。

②肩部:由大椎穴及頸肩部向外直刮或斜刮至肩峯部位。

③背部:先由大椎沿後背正中的督脈向下直刮至腰骶部,力度應適中;再刮拭兩側的華佗夾脊穴和膀胱經,由上向下順刮,背部肋間,由內向外斜刮,可刮成魚骨狀。

④胸部:由天突穴向下刮至鳩尾穴(劍突下);胸肋部兩側由內向外沿肋骨間斜刮。

⑤腹部:由鳩尾穴向下直刮至恥骨;腹正中線兩側均由上向下順刮。

⑥四肢:上、下肢的內、外側均由上向下順刮;肘、膕窩處亦由上向下順刮,但力度可稍大。刮痧時,應先頭部後身體;身體應先肩頸後背部,再胸腹,最後四肢、肘膕窩。

適宜病症

感冒、頭痛、中暑等常見病。

骨關節退行性病變、疼痛性疾病,如頸椎病、肩周炎、腰肌勞損、坐骨神經痛等。

面部皺紋、皮膚粗糙、雀斑、痤瘡等與美容相關的疾病。

注意事項

①刮痧療法具有嚴格的方向、時間、手法、強度和適應證、禁忌證等要求,如操作不當易出現不適反應,甚至病情加重,故應嚴格遵循操作規範或遵醫囑,不應自行在家中隨意操作。

②刮痧後1~2天局部出現輕微疼痛、癢感等屬正常現象,待上次痧疹消退(約5~7天)後再進行下一次刮痧。

③出痧後30分鍾忌洗涼水澡。

④夏季出痧部位忌風扇或空調直吹,冬季應注意保暖。

⑤胸部乳頭、骨折部位、孕婦腰腹部、空腹者,低血糖、過度疲勞、神經緊張、過度虛弱、皮膚易過敏、有出血傾向、嚴重心衰者,不宜刮痧。

⑥若出現暈刮現象,如頭暈、面色蒼白、四肢發冷、心慌、惡心嘔吐等,應立即平臥,飲用1杯溫糖水,迅速用刮痧板刮拭百會穴、人中穴、內關穴、足三裏穴、涌泉穴。如無明顯好轉,要及時到醫院診治。

文/吳大真王鳳岐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