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最近有點「作」,我該寵着他們嗎?

「陪耍賴的爸爸下盤棋

千萬不要和他來計較

向任性的媽媽道個歉

這樣就會讓她快快把氣消

上了年紀的爸爸媽媽像個孩子

……」

——歌曲《老小孩》

俗話說「人到老年心猶孩」,意思是有些人雖然年紀已經大了,但心理還像小孩一樣,會做出一些類似兒童的行爲,例如,會和子女撒嬌或者耍小脾氣,喜歡和小孩子玩耍,甚至會跟自己多年的老友因爲打牌輸了而「絕交」等。這些人通常被稱爲「老小孩」。在心理學中,這種現象被稱爲「返童現象」,也被稱爲「第二次兒童期」。

今天,疾控君就來跟大家聊聊關於「老小孩」的那些事兒……

省流版:

多參加社交活動。

進行認知鍛煉。

進行規律性的體育運動。

多重原因導致的「老小孩」現象

能時刻保持一顆童心,樂觀面對生活,充滿童真童趣,健康快樂,是老人們最佳的生活狀態,不必過分擔憂。在大多數情況下,「老小孩」現象是人們進入老年期的正常心理變化,符合自然規律,它出現的原因有:

(1)生理原因

由於年齡的增長,大腦結構的改變和腦功能發生退化。這種改變發生在大腦額葉時,就會出現記憶力減弱、遇事容易激動以及行爲幼稚和怪異等;發生在顳葉時,就會出現語言遲鈍、聽力減退、視力下降等。

(2)心理原因

老年人主觀上缺乏自制能力,客觀上若缺少別人關愛,也會慢慢地與周圍人失去正常溝通。現今空巢老人越來越多,子女在外求學、工作,沒有時間陪伴老人,更沒有精力注意老年人的溝通交流、關心關愛等心理需求,導致老人通過一些「幼稚」的行爲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3)個體差異

一般說來,文化層次較高的人,從事腦力勞動的人,性格堅強的人,其智力活動的衰退一般很晚,很少出現這樣的「老小孩兒」現象。那些有自己的興趣愛好、與時俱進的老年人也不容易成爲「老小孩」。

子女應學會與「老小孩」相處

一般來說,家庭環境越安逸、老伴關係融洽、子女又倍加照顧的老年人,這種人的「老小孩」行爲的發生可能會越明顯。正如不成熟的兒童一樣,依賴心理在其中發揮着作用。

1面對「老小孩」父母,子女應寬待他們

碰到有意見分歧時,應儘量不計較他們的態度,要溫和、寬容,用溫柔的語言去幫助老年人控制情緒,就像包容小孩子一樣包容父母的亂發脾氣。同時,也要堅持說理,使老人能提高認識,保持應有的理性思考。只要腦部沒有器質病變,就不必過分照顧,老人自己能做的,最好讓其自己動手。

2子女要加強與父母的溝通,精神上多支持他們

警惕「孩子氣」背後暗含的疾病風險

如果老人出現過度「孩子氣」的情況,就需要提高警惕了,例如:

1喜怒不定,焦慮敏感

遇見一點小事就像孩子一樣發火,沒有耐心,更不能控制自己,並且特別在意外人對自己的看法,喜歡周圍的人像誇獎孩子一樣的來誇獎自己。有時候遇到一點傷感的事情就會痛哭流涕,甚至會產生抑鬱的表現。

2行爲過分幼稚

行爲和以前明顯不一樣,不僅和小孩一樣幼稚,還表現出和小孩一樣的自我,不願替他人着想,甚至像小孩一樣害怕去醫院看病,但對於這些表現老人自己卻渾然不知。

過度「孩子氣」背後,可能暗含着老年人出現了心理疾病、或認知障礙的風險。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爲老人缺乏關心和安全感引起的心理失衡,甚至可能由於焦慮、抑鬱等心理疾病所引起。另一方面可能由於某些腦部病變對認知造成損害,如阿爾茲海默症,在臨牀特徵不明顯的早期階段並不容易被發現。

若出現這些可能由於疾病導致的「孩子氣」情況,子女一定要提高警惕,儘早帶父母去正規的醫院進行檢查。

undefined

此外,還可以通過一些行爲改變進行預防,例如:

1.積極參加社交活動

長期脫離社會,會出現孤獨感,甚至抑鬱情緒,導致應激、炎症反應等負面身體影響。所以,應積極參加社會活動,接受外界的新信息,避免焦慮、抑鬱等不良情緒。

2.進行認知鍛煉

積極的認知鍛煉對老年認知功能障礙有一定的預防作用,比如閱讀、手工、唱歌、下棋、麻將、撲克等益智活動能刺激大腦認知功能,改善記憶力、注意力和執行功能的退化。

3.規律的運動鍛煉

運動對認知功能下降有改善作用,比如有氧運動可延緩老年認知功能障礙的發展,還可促進血管和神經元再生,減少慢性疾病發生。建議每周進行至少三次的規律性鍛煉,每次30分鐘以上,快走、慢跑、太極拳等都是良好的運動方式。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