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
1
茯苓的故事
茯苓,在《神農本草經》中位列上品,明代醫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釋名,曰:伏靈、伏菟、松腴、不死面,抱根者名伏神。茯苓,《史記▪龜策傳》作伏靈。蓋松之神靈之氣,伏結而成,故謂之伏靈、伏神也。
相傳成吉思汗在中原作戰時,小雨連綿下了數月,將士水土不服,染上了風溼疾患。眼看臨城卻兵敗,他十分焦急。後有幾位士兵偶然服食了茯苓,病竟痊癒。他大喜,急派人往盛產茯苓的羅田縣運來了大批茯苓,將士們吃後風溼病果然好轉起來。成吉思汗最後打贏了仗,茯苓治療風溼病的神奇功效也被廣為傳誦。
2
茯苓的產地來源
茯苓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主產於安徽、雲南、湖北。
本品氣微、味淡。以切面白色細膩、粘牙力強者為佳。生用。
3
茯苓的藥性功效
《神農本草經》:主胸脅氣逆,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幹,利小便,久服安魂養神。
《名醫別錄》:止消渴好睡,大腹淋瀝,膈中痰水,水腫淋結,開胸腑,調髒氣,伐腎邪,長陰,益氣力,保神氣。
名醫甄權:開胃止嘔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心腹脹滿,小兒驚癇,女人熱淋。
《本草綱目》:茯苓氣味淡而滲,其性上行,生津液,開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張潔古謂其屬陽,浮而升,言其性也;東垣謂其為陽中之陰,降而下,言其功也。
性味歸經:甘、淡、平。歸心、肺、脾、腎經。
功效:利水滲溼,健脾,寧心安神。
主要用於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洩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
4
茯苓的禁忌
本品甘淡滲利,故陰虛而無溼熱、虛寒滑精、氣虛下陷者慎服。
5
茯苓一身都是寶
茯苓《神農本草經》中被稱為「四時神藥」,四季可用,功效廣泛,一身都是寶。
茯苓的乾燥外皮是茯苓皮,外面棕褐色或黑褐色,內面白色或淡棕色。質較鬆軟,且略具彈性。性味甘、淡、平;歸心、肺、腎、脾經。功能利水消腫。適用於水腫,小便不利。
茯苓的乾燥菌核中間帶有松根的部分是茯神,《本草經疏》記載:茯神抱木心而生,以此別於茯苓。性味甘、淡、平;歸心、肺、脾、腎經。功能寧心安神。適用於心神不安,驚悸,健忘,失眠。《名醫別錄》言茯苓入脾腎之用多,茯神入心之用多。
茯神中間生長的彎曲的松根,被稱為茯神木,也叫神木,又名黃松節。質松體輕,味甘性平,入心、肝經。主治腳氣痺痛,諸筋牽縮。
6
茯苓的食療養生
養生學家謂茯苓「千年以上者,變化為兔,或化為鳥,服之輕身,成就仙道」。歷代醫家及養生學家都很重視茯苓的延年益壽之功,唐宋時服食茯苓已是很普遍的事情。宋代文學家蘇東坡就很會做茯苓餅,他曾指出,做茯苓餅「以九蒸胡麻,用去皮茯苓少入白蜜為餅食之,日久氣力不衰,百病自去,此乃長生要訣」。據說蘇東坡年已六旬還有驚人的記憶力和強健的身體,就可能與他常吃自製的茯苓餅有關。
茯苓餅
配方:茯苓、大米粉500g,白砂糖100g。
製法:先將茯苓研細粉,過100目篩,再將茯苓粉,大米粉,白砂糖倒入面盆攪勻,加水調成糊狀,用平底鍋,以微火攤成薄餅即可。
功效:健脾益氣,利水滲溼。
茯苓粥
配方:茯苓100g,山藥100g,芡實50g,粳米100g。
製法:將上述食料洗淨後加適量水煮粥,待粥熟後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化溼,養胃生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