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森裡的大頭菜到底是啥?能吃嗎好吃嗎怎麼吃?

圖/NHK

過去這一個多月,誰是最令人揪心的食材?

毫無疑問,非大頭菜莫屬了。

大頭菜的火爆,是因為任天堂的一款遊戲——《集合啦!動物森友會》。

在遊戲中,大頭菜有著股票一樣的設定,可能讓人一夜暴富,或許也會傾家蕩產。

我就一不小心體驗到了「股市賭場」的殘酷。

回到現實中,這白白胖胖的大頭菜到底是啥?最關鍵的是,好不好吃呢?

01雖然長得很像蘿蔔,但大頭菜其實是蕪(wú)菁(jīng)

很多人看到遊戲中的大頭菜,第一反應是:這不是大白蘿蔔嘛,就是長得有點圓。

雖然看起來長得像,但大頭菜還真不是白蘿蔔,它其實是一種叫蕪菁的蔬菜。

蕪菁和蘿蔔都是十字花科的植物,但蘿蔔屬於蘿蔔屬,而蕪菁則屬於蕓薹屬,跟芥菜、白菜、油菜的關係更近。

蕪菁是一種古老的蔬菜,種植歷史在3000年以上,從地中海沿岸到中國均有種植。

有一種說法認為,在萬聖節的發源地愛爾蘭,做萬聖節燈籠原本用的就是蕪菁,後來來到美洲的新移民,發現當地有許多的南瓜,便用南瓜代替了蕪菁。

現實中的蕪菁,和遊戲裡的大頭菜長得差不多,都是圓圓的白胖子。

蕪菁

日語中,大頭菜會讀作「カブラ(kabura)」或者「カブ(kabu)」。

與日語單詞股票「株」的發音為「かぶ(kabu)」十分相似。

也算是任天堂官方玩了一把諧音梗。

根據NHK(日本放送協會)的資料,日本種植有一百多種的蕪菁,除了遊戲裡我們看到的白色蕪菁外,還有紅色、紫色等其它顏色的蕪菁。

圖/pixabay

雖然長得挺低調,但蕪菁富含維生素C和鐵質,並且幾乎沒什麼卡路裡。除了味道平平以外,算是一個出色的蔬菜了。

02日本哪裡的蕪菁最好吃?

每年十一月至次年二月,都是日本蕪菁的收穫期。醃、炒、燉、蒸……日本人也用盡各種料理方法來吃掉蕪菁。

眾多吃法中,最受歡迎的還是蕪菁醃漬成的鹹菜。

醃菜,在日語中稱作「漬物」,在日本人的餐飲序列中排位極高。

圖/日本訊息

日本舞臺設計家妹尾河童,曾在給《朝日新聞》寫的專欄中提到:「即便是麵包牛奶大肆入侵的新時代,稍微傳統點的日本家庭,『一汁一菜』仍是早飯的標配,汁是味增湯,菜就是醃菜。」

醃菜在日本的地位如此之高,很大原因在於,明治維新之前,日本官方禁食肉類。除了魚,那個年代的日本人,一生也幾乎吃不到肉。

再加上,從禪宗和茶道發源出來的懷石料理,推崇簡樸的飲食方式,醃菜在日本人的飲食中,地位越來越高。

懷石料理。圖/維基百科

在日本眾多醃菜中,產自京都的醃菜是名氣最大的。

一是京都四面環山遠離海洋,古代日本物產有限、交通不便,保存食物就成為人們的頭等大事。醃漬,無疑是最好的食物保存方法之一;

二是因為位於盆地中的京都,白天暖和、夜晚寒冷,晝夜溫差大,有利於植物生長儲備糖分,在京都附近種植出來的蕪菁,味道也更加美味。

千枚漬。圖/mizkan

千枚漬,是京都最有代表性的醃菜之一。它的原料要選用直徑二十公分,重五公斤左右的圓形蕪菁,也被稱為「聖護院蕪菁」。

之所以叫千枚漬,是因為用於醃製的木桶內可以放入一千片切薄的蕪菁片。

鹽、甜醋、昆布、紅辣椒,再加上一周左右的時間,千枚漬便成熟了。結合了酸、甜、鹹三種口感的千枚漬,是白米飯最好的搭檔。

酸莖菜

京都還有一種醃菜——酸莖菜也是用蕪菁醃製而成的。

不同的是,酸莖菜選用的是圓錐形的蕪菁,這是蕪菁的一個變種。

將蕪菁削皮後,連鹽一起放入木桶中,壓上重石;第二天接入菌種,再醃製一周;最後,移入溫暖的房間發酵一周。

酸莖菜是日本少有的發酵醃菜,醃好後的酸莖菜,葉子特別像中國南方的酸菜。

除了做醃菜,蕪菁也可以用來蒸著吃。

蒸蕪菁。圖/macaroni

京都傳統的蒸蕪菁,便是將蒸好的蕪菁磨成泥,和蛋白攪拌在一起,鋪在魚上繼續蒸,最後配上高湯做成椀物(使用當季的蔬菜或魚貝製作的湯料理)享用。

喝的時候,將蕪菁泥掃進湯裡,混在一起喝,鮮味十足。

蕪菁壽司

而在日本北陸地區的富山縣,當地人在蕪菁上切開口,將鰤魚、胡蘿蔔等配菜加入其間,再讓它們發酵,做成一種發酵壽司——蕪菁壽司。這也成為富山縣冬季的特色美食。

蕪菁在日本真的是非常傳統的食物了。我們知道,在中國,每年的農曆正月初七被稱為「人日」。古代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日本,也借鑑了這一習俗,每年的一月七日是日本的「人日」。

七草粥

從日本的平安時代(公元794年-公元1192年)開始,日本人在「人日」這一天要喝「七草粥」。

具體是哪七草,根據各地物產的不同,會有一兩種的出入,但各地的「七草粥」裡,基本都會有蕪菁。

03雖然現在吃得不多了,但曾經,蕪菁對中國人非常重要

中國當然也有蕪菁,它在中國也被叫做蔓菁、盤菜、大頭菜。

只是對比日本,蕪菁在中國人的飲食序列中已經沒什麼存在感了。

原因在於蕪菁尷尬的口感,比水分趕不上蘿蔔,味道又平平無奇。除了口感細膩的會拿去醃鹹菜,就只有少數地方偶爾會炒來吃了。

蕪菁在有些地方已經被用作飼料

而在歷史上,蕪菁也曾養活中國人數千年。

早在3000年前,中國人就開始種植蕪菁了,在《詩經》裡,它的名字叫做「葑」。北魏農學巨著《齊民要術》中,就記載有蒸蕪菁的方法。

蕪菁耐旱耐寒、生長期短,既能當菜又能當主食,在年景不好的歲月裡,它是貧苦人家活下去的希望。

《後漢書·桓帝紀》記載:「永興二年六月蝗災為害,詔令所傷郡國種蕪菁以助人食。」

直至近代,蕪菁仍不時成為農村人家維生的必須。著名的荷花澱派作家孫犁曾在《吃菜根》一文中寫道:「蔓菁的根部,家鄉人也叫甜疙瘩。母親很喜歡吃甜疙瘩,我自幼吃的機會就多了。實際上,農民是把它當作糧食看待,並非佐食材料。」

對於中國人來說,蕪菁不僅是困難時期的「頂梁柱」,也有著儒雅的一面。

東坡羹

大宋元豐三年,蘇軾在被貶到黃州之後,經濟上並不寬裕。但也正是這一時期,他發明了不少經典的「東坡菜」,其中就包括東坡羹。

東坡羹的原料便是白菜、蕪菁、蘿蔔和苦芥等。發明這道菜後,蘇軾將它介紹給許多朋友,大受歡迎。

要說蕪菁對中國飲食最深刻的影響,倒不是它本尊,而是蕪菁與小白菜一起,經過天然雜交,雜交出了大白菜。

至於大白菜在中國人餐桌上的地位,就不用多說了吧。

當然,雖說中國人現在吃蕪菁比較少了,但也不是一點沒有。

恰瑪古燉羊肉

我們在新疆吃到的揪片或者拌麵,裡邊就會有一種被切成丁、甜甜綿綿的蔬菜,新疆人稱它為「恰瑪古」,這其實就是蕪菁。

而在浙江,有一種菜被稱作「盤菜」,其實也就是蕪菁。

盤菜的料理手法比較簡單,生醃、清炒、煮湯都可以。

盤菜生

在溫州,當地人會將盤菜切成薄片狀,底部似斷未斷,然後用鹽水醃製三四天。取出後,淋上醬油,再點幾滴芝麻油,口感清甜香脆。這邊是溫州當地的「盤菜生」。

04蕪菁甘藍、芥菜疙瘩、苤藍、圓白菜,它們都是大頭菜

在中國,你要說起大頭菜,旁人可能真的不知道你說的是啥。因為它可能是:蕪菁、蕪菁甘藍、芥菜疙瘩、苤藍,甚至圓白菜。

這些蔬菜,名字不一樣,外表也不太一樣,甚至有些在植物學上的關係還挺遠的,但在不同的地方,他們就有著同一個名字:大頭菜。

蕪菁甘藍,也是蕓薹屬的一種蔬菜,但它是歐洲油菜的變種,歐洲油菜就是我們每年看到的那一片片金黃的油菜花。

蕪菁甘藍。圖/廚房故事

蕪菁甘藍一半在地上,為青紫色,一半在地下,為白黃色。中國人吃它很少,東北有些地方會吃,但更習慣叫它「卜留克」。

「卜留克」源自俄語的音譯。俄羅斯有一個童謠,叫「美味的蕪菁」,講的是一個老人叫來家人和動物們拔出一個大蕪菁的故事。

後來,這個童謠被翻譯到了中國,變成了我們耳熟能詳的「拔蘿蔔」。

涼拌卜留克絲

東北人料理卜留克,最常見的還是醃鹹菜。近些年,才開發出了更多的吃法,涼拌、清炒,或者是包成餃子。

芥菜疙瘩,這熟悉的人就很多了,而由芥菜疙瘩醃成的鹹菜,在四川、湖北等很多地方,都被稱為大頭菜。

芥菜疙瘩

芥菜疙瘩又名玉根,屬於芥菜的變種。既然是芥菜,那一定會有辛辣的味道。芥菜疙瘩切開後的味道,與芥末十分相似,很難直接食用。

醃製,賦予了芥菜疙瘩新的生命,也使它能變幻出更多的料理。

直接作為鹹菜食用是最常見的,如果將它與豬肉餡、青紅尖椒同炒,就是知名的雲南菜——黑三剁。

黑三剁

除此之外,炒回鍋肉、小炒肉、做湯、做臊子、做蒸菜……芥菜疙瘩總能為菜餚添加新的風味。

苤藍,也就是郭德綱相聲中經常出現的「撇咧」,它其實是甘藍的變種,與捲心菜、西蘭花、菜花的關係十分親近。

苤藍

與之前幾個根用蔬菜不同,苤藍膨大的肉球,其實是它的莖。

不過,苤藍也沒什麼味道,如果削皮削得不夠多的話,很容易吃一嘴渣,所以吃它的人也不多。如果吃它,也就是清炒或者煮湯。

苤藍的近親——捲心菜,在東北也被稱為大頭菜。

捲心菜的吃法不用多說了,東北最常見的是火爆大頭菜,與手撕包菜形成南北對峙之勢。

另外,捲心菜用作燒烤食材,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呢。

-The-

-參考資料-

[1]《東京美食之旅:蕪菁》,日本放送協會

[2]《醃菜歲時記》,旅行家雜誌

[3]蕪菁,維基百科

[4]《關於蕪菁甘藍,你應該知道的幾件事》,廚房故事

[5]苤藍,維基百科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