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註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素養八條註意事項

心理健康其實就像身體健康一樣,是整個功能的運轉比較正常的一個狀態。所以請重視心理健康,保持心理健康狀態。

關註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素養八條註意事項

心理健康素養第一條: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切關聯、相互影響。
一個健康的人,不僅在身體方面是健康的,在心理方面也是健康的。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認知合理、情緒穩定、行為適當、人際和諧、適應變化的一種完好狀態。心理健康事關個體的幸福,家庭的和睦,社會的和諧。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聯。
一方面,心理健康會影響身體健康。例如,消極情緒會導致個體的免疫水平下降。癌癥、冠心病、消化系統潰瘍等是與消極情緒有關的心身疾病。
另一方面,心理健康也受到身體健康的影響。例如,慢性疾病患者的抑郁焦慮等心理疾病發病率比普通人群更高。長期處在較大的壓力下而無法有效疏解,對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都會帶來不良影響。

心理健康素養第二條:適量運動有益於情緒健康,可預防、緩解焦慮抑郁。
運動是健康生活方式的核心內容之一,對於心理健康也有幫助和益處。運動尤其是有氧運動時,大腦釋放的化學物質內啡肽又稱快樂激素,不僅具有止痛的效果,還是天然的抗抑郁藥。太極拳、瑜伽等註重覺察和調整自身呼吸的運動有助於平靜情緒、緩解焦慮。運動還可以提升自信、促進社會交往。堅持適量運動,每周三到五天,每天鍛煉30分鐘以上,對於預防和緩解焦慮抑郁更為有效。如有必要,可尋求醫生和專業人員的幫助,根據自身情況製定運動方案。

心理健康素養第三條:出現心理問題積極求助是負責任、有智慧的表現。
出現心理問題卻不願尋求專業幫助是常見而有害健康的表現。
不願求助的原因包括:
認為去見精神科醫生或心理咨詢師就代表自己有精神心理疾病;認為病情嚴重才有必要就診;認為尋求他人幫助就意味著自己沒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問題;擔心周圍的人對自己的看法等。
其實求助於專業人員既不等於有病,也不等於病情嚴重。相反,往往是心理比較健康的人更能夠積極求助,他們更勇於面對問題、主動做出改變、對未來有更樂觀的態度。積極求助本身就是一種能力,也是負責任、關愛自己、有智慧的表現。出現心理問題可求助於醫院的相關科室、專業的心理咨詢機構和社工機構等。
求助的內容包括:
尋求專業評估和診斷、獲得心理健康知識教育、接受心理咨詢、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等。

心理健康素養第四條:睡不好,別忽視,可能是心身健康問題。
睡眠質量是心身健康的綜合表現。常見的睡眠問題包括入睡困難、早醒、夜間醒後難以入睡、經常噩夢等。睡眠不良提示著存在心理問題或生理問題,是心身健康不可忽視的警示信號。多數睡眠不良是情緒困擾所致,抑郁、焦慮等常見情緒問題都可能幹擾睡眠。焦慮往往導致入睡困難,抑郁則常常伴隨著失眠早醒等問題。另一方面,睡眠不良會影響心理健康,加重心理疾病。睡眠不足會損害情緒調控能力,使負面情緒增加。

心理健康素養第五條:抑郁焦慮可有效防治,需及早評估,積極治療。
抑郁癥和焦慮癥都是常見的心理疾病。
如果情緒低落、興趣喪失、精力缺乏持續兩周以上有可能患上抑郁癥。抑郁癥可導致精神痛苦、學習無效、工作拖延,甚至悲觀厭世。抑郁患者具有較高的自殺風險,需要及時防範。
焦慮癥以焦慮情緒體驗為主要特征。主要表現為無明確客觀對象的緊張擔心、坐立不安並伴有心跳加速、手抖、出汗、尿頻等癥狀。
公眾要提高對自身情緒健康的覺察能力,及時尋求科學的評估方法,盡早求治,防止問題加重。抑郁癥、焦慮癥可以通過藥物治療、心理治療或兩者相結合而治愈,及時治療有助於降低自殺風險,預防復發。

心理健康素養第六條:服用精神類藥物需遵醫囑,不濫用,不自行減停。
藥物治療是針對許多心理疾病常用而有效的治療方式之一。精神類藥物種類繁多,藥物在用量、適用範圍與禁忌、副作用等方面各有特點,精神類藥物必須在精神科醫生的指導下使用,不得自己任意使用。某些藥物的濫用可能會導致藥物依賴及其他危害。
在用藥期間,要把自己的實際情況及時反饋給醫生,尊重醫生的要求按時復診,聽從醫生的指導進行藥物類別及用量的調整。在病情得到有效的控製後,應繼續聽從醫生的用藥指導,不可急於停藥。自己任意調整藥量甚至停止用藥可能帶來病情復發或惡化的風險。藥物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其表現和程度因人而異,應向醫生溝通咨詢,切不可因為擔憂藥物的副作用而拒絕必要的藥物治療。

心理健康素養第七條:兒童心理發展有規律,要多了解,多尊重,科學引導。
兒童心理發展包括感知覺、認知、語言、情緒、個性和社會性等方面,各有其內在發展規律。在存在普遍規律的同時,不同的兒童在發展的速度、水平、優勢領域等方面存在差異。養育者需了解兒童發展特點,理性看待孩子間的差異,尊重每個孩子自身的發展節奏和特點。越是早期的發展階段,對一生心理特征的影響就越大。如果兒童的壓力過大、缺乏運動、缺乏社交,將不利於大腦發育,阻礙心理成長。
兒童心理發展是先天因素與環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家庭是最重要的環境因素,良好的家庭氛圍有益於兒童的身心健康。懲罰是短期有效但長遠有害的管教方式。比獎懲更有效的,是理解並尊重孩子的情緒和需求,科學引導。養育者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不斷地學習、反思和成長。養育者要把握好尺度,既要支持引導,又不要急於幹預。在兒童發展中,有些「問題」其實是常見的過程,會隨著成長逐漸消失。養育者有時可能會誇大或忽視孩子的問題,要開放地聽取他人的反饋,或向專業人員求助。

心理健康素養第八條:預防老年癡呆,要多運動,多用腦,多接觸社會。
老年癡呆是一種發生於老年期的退行性腦病,目前尚無特效藥物能達到治愈效果,所以早期識別和幹預尤為重要。老年癡呆主要癥狀包括:記憶退化乃至影響生活、難以完成原本熟悉的任務、難以做出決策、言語表達出現困難、性格發生變化等。通過認知功能評估可早期發現老年癡呆。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於預防老年癡呆。
老年人要多運動、多用腦、多參與社會交往,包括:保持規律運動的習慣、增加有益的戶外運動、保持學習與思考的習慣、積極進行社會交往等。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