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瓜几种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防治药剂(高清图片)

叶部病害——白粉病

1、田间病害特征

叶片:初期在页面背部形成白色小粉斑,多个病斑汇合形成大的不规则病斑,使叶背面布满白粉,病叶逐渐衰老枯死,有时可在病斑处产生黑色小斑点即闭囊壳。

叶柄和茎蔓:表面形成白色粉状霉斑,严重时病斑密布,组织早衰,死亡。

2、病原菌图片

病原为单丝壳白粉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3、发病条件

高温干燥和潮湿交替有利于病害发生发展,生长中后期植株生长衰弱,发病严重。

4、药剂推荐

12.5%腈菌唑ME、20%福·腈菌WP、50%多·福·硫WP、12.5%戊唑醇ME、3%多抗霉素

茎部病害——蔓枯

1、田间病害特征

茎蔓:受害在节部,出现梭形或椭圆形病斑,扩展成数厘米长的大斑。病部有时溢出琥珀色胶质物。后病部呈黄褐色干缩,纵裂成乱麻状,引起蔓枯,其上散生小黑点即为分生孢子器。

叶片:在边缘产生半圆形斑,或自叶缘向内呈“V”字形扩展,淡黄色或黄褐色,隐约可见轮纹,其上散生许多小黑点,后期病斑易破裂。

果实:幼果期受害,果肉淡褐色,软化,呈心腐症状。

2、病原菌

病原为半知菌壳二孢属西瓜壳二孢菌,其有性阶段为子囊菌亚门球腔菌属甜瓜球腔菌。

3、发病条件

田间温度在20℃~25℃,相对湿度85%以上时最易发病。特别是茎基部发病与土壤水分关系密切。常接触水或水分多、湿度大时,最易发病。瓜类重茬,低洼排水不良地及平畦栽培地发病重。种植过密、肥料不良、生长衰弱,则易发病且病势发展快。大棚内高温、高湿、通风不良,植株生长势差或徒长时,容易发病。

4、推荐药剂

40%多·五WP、30%多·福WP、80%乙蒜素EC、3.2%恶霉·甲霜水剂、25%咪鲜胺、25%丙环唑(与面粉混匀涂抹)

根部病害——枯萎病

1、田间病害特征

幼苗:子叶萎垂,茎蔓基部溢缩变褐猝到,抽蔓后根部初期变褐色腐烂,茎蔓基部叶片发生萎垂。

成株:茎蔓基部初变褐色后腐烂,茎叶萎蔫至整蔓凋萎。病根变褐腐烂,茎基部溢缩纵裂,茎维管束变褐,溢出琥珀胶质物,湿度大时病部生粉红色霉。

2、病原菌

半知菌镰刀霉属尖镰孢菌。

3、发病条件

一般情况下连作年限越长病害发生越重;老瓜区比新瓜区发病重;土壤质地粘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层瘠薄等不利于根系发育的地块发病较重;土壤施肥不足、缺乏有机肥及偏施氮肥的发病较重;施未腐熟病残瓜秧沤制的基肥的地块发病较重;漫灌多、浇水量大的地块发病较重;根结线虫与地下害虫多的地块发病较重;种子发芽势弱、幼苗生长不健壮的植株,抗病菌能力弱,发病较重。瓜苗在16℃-18℃极易发病。开花结瓜期发病最盛,气温在24℃-32℃为发病盛期。

4、药剂推荐

40%多·五WP、80%乙蒜素EC、3.2%恶霉·甲霜水剂

瓜部病害——疫病

1、田间病害特征

幼苗期:生长点及嫩茎部最易发病,病部呈水渍状、溢缩,1-2天内萎蔫青枯死亡。

叶片:出现暗绿色水渍状边缘不明显的圆形大斑,天气潮湿时病斑迅速扩大,发展到叶柄、茎部,引起茎节部发病。天气干燥时,病斑边缘明显,中间青白色或淡褐色,干枯易碎。

成株:多在茎基部和节部发病,水渍状,软化溢缩,其上部萎蔫下垂。

果实:病部水渍状明显,凹陷,并迅速腐烂,表面长出白色霉,发出腥臭味。

2、病原菌

病原为卵菌门疫霉属的掘氏疫霉。

3、发病条件

该病最适宜的温度25℃~30℃,在此温度条件下,雨季长短、雨量的多少是该病流行的决定因素,一般降雨100mm或常有雷雨天气,该病就会大流行。雨季早,天气忽晴、易阴、多雨或田间湿度大,易发病。

田间小气候也是影响该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凡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浇水过多或水量过大、排水不良的田块,由于土壤含水量过高,湿度过大,导致根系发育不良,植株嫩弱,抗病力下降,发病重。连作地发病也重。

4、药剂推荐

36%锰锌·霜脲WP、50%锰锌·乙铝WP、58%甲霜·锰锌WP、80%代森锌。

小编:

191西瓜甜瓜服务中心,QQ群号:564784238,欢迎和西瓜、甜瓜相关的朋友加入交流。

会议信息

2017首届高品质哈密瓜产供销高峰论坛将于8月5日在海南·乐东龙沐湾大酒店举行,此次培训培训会仅针对种植户、合作社、基地(50亩以上),300元/人,含1顿自助餐。

个人报名:金绪搏(手机、微信);

企业合作:石钰灿(手机、微信)。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