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感覺心慌慌,其實是有恐慌症

以上是精神科醫師在面對恐慌症病人時常常會聽到的自我病情陳述。

恐慌症的主要症狀包括在事先毫無預警情況下,突然發生極度的恐懼、害怕和不適感,有心悸、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冒冷汗、呼吸困難、喉嚨有異物感、頭暈反胃、手腳或是頭皮背部發麻、有刺痛感、覺得自己快要死掉、快失控、或是四周事物不真實感。

病患多半會有預期性的焦慮,擔心害怕下一次恐慌症發作的時間和症狀;有些則是會擔心會不會發瘋,失去自我控制能力,或是心髒病發作等等;有些病人會隨身帶着藥物,讓自己更有安全感;或是不敢出遠門,不敢離開醫院或是家裏遠一點的地方,不敢坐公車地鐵或是搭乘電梯,也會避免開車出遠門上高速公路,不去大賣場或是百貨公司人多空間狹窄的地方,會擔心在這些場合「自己萬一發生不幸的事」,會沒有人可以幫忙急救,或是救援來的太慢等等災難性的思考。也就是一部分病患會合並有懼曠症的情形發生。

根據研究統計發現,約有九成的恐慌症患者合並有重度憂鬱症,廣泛性焦慮症等等在內的精神科疾病。其中跟憂鬱症的關系更是佔了三分之一以上。病因上,可能與某些近期壓力的生活事件相關,諸如離婚、親友過世、感情問題、或是課業過重等等。性別方面以女性的發生情形較多,年齡基本上是二十五歲左右會發生,但是臨牀上仍是常見到更年期才出現症狀的病患。另一方面,遺傳上的因素所佔的比例也相當高。

診斷上可以尋求精神科醫師的專業臨牀判斷,排除其他可能的生理病因,尤其是一些內科及神經科的疾病例如甲狀腺亢進等等。而治療上則可以先以抗焦慮的藥物快速緩解病人身體的不舒服以及心理上的焦慮緊張害怕,增加病人對自己和醫師的信心,在足夠劑量的原則下,病患即可在大約一兩天左右的時間獲得一定程度的改善。同時再以血清素回收抑制劑,從內分泌系統上提升病患腦部賀爾蒙的濃度,雖然研究指出其效果也許優於抗焦慮藥物,但是因爲效果較慢出現,建議初期是以兩者並用的方式給予病患服用。約幾個月後,在醫師的指示下逐漸減少抗焦慮藥物的劑量;至於血清素抑制劑則是建議病患能持續服用至少約一年的時間。

除了藥物之外,其他的治療方式還包括以行爲治療方式,諸如肌肉放鬆、腹部呼吸、曝露治療。認知治療包括有教導病人正確的認知以及有效的信息等等,都可以收到相當好的療效,使病人在認知上不會對疾病有過多的焦慮和害怕。

有些研究指出恐慌症可能會在一些壓力事件下復發,大約30%到90%的人在停用藥物的情形下會復發而呈現慢性化的情形。但是假如能有效的整合抗焦慮藥物,血清素抑制劑及認知行爲治療,相信絕大多數的病患都能獲得有一定程度的照顧和緩解。

最後,建議病患以及家屬幾項重要的結論:恐慌症是不至於對生命造成威脅的精神官能症之一,也不是精神病。但是症狀容易讓病患及臨牀醫師誤以其他疾病的方式診斷及治療。

而病患及家人的認知,例如認爲這是不可告人的精神病,或是病患認爲如果我跟親友說,別人會相信嗎?這樣會因爲羞於啓齒,而延遲就醫耽誤最佳治療時間。尤其是很多親人朋友不了解病因會勸病人「放輕鬆點,你沒病是想太多了」,這些話反而會加重病人的壓力和增加不被了解的感覺。

建議與精神科醫師討論,盡量避免只靠藥物治療或是深信單一心理治療,每一位專科醫師都有他的經驗,而病患和家屬也有都有他自己偏好和適合可以接受的治療,如何找出一種有效的治療方式,則有賴於病患和醫師之間的溝通,以找出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了解更多心理健康資訊。我們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