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嗎?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確實如此。
比如我自己,就特別害怕死亡,小時候連看到紙錢都害怕得不行。如果同學因爲家人去世臂帶黑紗,我都會離得遠遠的。
然而,這世界上卻有一些人不害怕死亡。不僅不害怕死亡,對於他們來說,死亡還是一種美好的體驗。
更爲重要的是,經過這番體驗之後,他們居然找到了生命的意義,生活得更加快樂幸福了。
這些人是誰?他們到底經歷了什麼?他們是一些死而復生的人,經歷了“瀕死體驗”。
今天,在清明節前夕,就讓我們一起來通過美國科學家雷蒙德·穆迪的著作《死後的世界:生命不息》,來探究一下死亡這個話題吧!
1
首先,什麼是“瀕死體驗”?
簡單地說,就是瀕臨死亡的體驗。這是一些人遭受嚴重創傷或疾病即將死亡,但意外獲得恢復後,所敘述的關於死亡時刻的體驗。
1975年,穆迪博士發表了《死後的世界:生命不息》一書。他採訪了150名被臨牀判爲“死亡”卻又活過來的人,詳細記述且分析了他們所經歷的“死後世界”,並首次提出“瀕死體驗”概念,開啓了全世界科學家對於這一現象的研究。
爲此,穆迪博士被譽爲“瀕死體驗之父”,本書也成爲這個領域最經典的著作之一。
2
那麼,在這本書中,那些死而復生的人到底經歷了些什麼,會讓他們產生如此大的改變呢?
根據採訪人的描述,穆迪認爲,盡管瀕臨死亡時,環境及當事人的類型各有不同,但瀕死體驗的感受卻有很多相似之處。
他將這些相似之處整理出15個元素,比如不可言狀、聽到有人宣告其死亡、平和而寧靜的感覺、聽到不尋常的聲響、看到黑暗隧道、脫離自己身體、和別人相遇、可以與人交流的光、回顧一生、感覺到邊界或界限、重新回到自己身體之內。
爲了讓讀者更好理解這些要素,穆迪構建了一個包含15個元素的相對完整的瀕死體驗過程,它的過程是這樣的。
一個人快要死了,身體痛苦到了極點,並聽到醫生宣告他的死亡。他開始聽到很不舒服的聲音,刺耳的鈴聲或嗡嗡聲,同時覺得自己飛快地穿過一條很長的黑暗隧道。
接着,他脫離了自己的身體,但是仍處於身體附近,只不過遠遠地看着自己的身體,仿佛他是個觀衆。他從這個不尋常的、有利的角度,觀看醫生試圖救活他,心情有些亂。
不一會兒,他回過神來,注意到自己仍然有個身體,但是感覺不同以往。接着,一些奇妙的事情發生了:有人來幫助他,他隱約看到已故的親戚和朋友的靈魂,一個發光體出現在他眼前,還問他一些問題。
不知不覺地,他來到一個邊境,那是此生和來世的界線。然後,他突然覺得自己死期未到,必須回到人間。
在一種復雜的情緒裏,他終於和他的身體合二爲一,最後活了過來。”
3
聽到這個體驗,大部分人都會感到新奇,但是這種體驗很難表達。
首先,瀕死體驗者一般很難找到合適的人類語言,去形容那些超自然的場景。
其次,普通人會嘲笑這種死裏復生的經歷。因此大部分瀕死體驗者會絕口不提。
然而,那些體驗卻對他的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尤其是他對死亡以及死亡與生命關系的想法改變了。
人的臨終瀕死體驗並非普通人所想象的那麼可怕,對於臨終者來說甚至還是一種愉悅的經歷。經歷過這些之後,幾乎所有瀕死體驗者都不再害怕死亡了。因爲死亡對於他們而言,再也不那麼險惡了。
死亡就像是從某個狀態過渡到另一個狀態,或是踏入到更高的意識狀態中。在不怕死亡的同時,他們更感受到生命的可貴,更加熱愛生活。
需要強調的是,以上所說的並不是某個人的經驗,而是一個模型,是由衆多瀕死體驗者故事中的共同元素組成,是爲了讓聽者知道一個臨終者可能會經歷什麼事情。
4
現在還不清楚爲什麼經歷瀕死體驗後,人的思想會產生如此大的轉變,但它起到的積極作用是顯然易見的。
那麼,瀕死體驗是如此的奇妙,並具有強大的效力。我們普通人,尤其是鬱鬱寡歡、失去人生目標、感覺人生不值得的人,是否可以體驗一下,由此治療升華自己的精神呢?
你可能會說,開什麼玩笑,這不可能。難道讓我們都死一回,萬一醒不過來怎麼辦?萬事皆有可能。
1995年,穆迪開發出了一種不用真正接近死亡就能誘發瀕死感覺的技術,讓人們可以安全無虞地親身體驗瀕死過程。甚至他還使用可靠方法,讓人們看到死去的親友並與他們交談,以幫助家屬走出過度的悲痛。
穆迪保證,這絕不是藥物、幻術所致,也絕不是參與者精神有問題,一切都是在科學規範下進行。但具體是如何操作的,書中並沒有具體描述,只知道需要專業設備,與冥想有一定關系。
通過死來探索人生意義,越來越成爲一種生活方式。
2011年,英國人約翰·安德伍德在倫敦發起了名爲“死亡咖啡館”的聚會。一羣人聚在一起,圍繞“死亡”的主題,進行對生死的探討。
如今這個活動已經擴展到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20多個國家。比如,韓國的棺材學院推出模擬葬禮的體驗服務。體驗者以死者的身份寫遺書、拍遺照、入殮、棺中靜思、思考人生,解脫並重生。
對死亡的體驗,目的是促進人們對生命的反思,深刻地體會生命的意義,以更加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
5
《死後的世界:生命不息》絕非一本獵奇的書,也非僅僅開拓眼界這麼簡單。它的意義正如穆迪博士所說:我們對於死亡的認識,會使我們安身立命的方式產生重大的改變。瀕死體驗對於我們每個人如何面對生命而言,具有深遠意義。
未知死,焉知生,在我們得以一窺彼岸世界以前,是無法完全理解此生意義的。
看這本書的時候,我不禁緬懷逝去的親人,並陷入了久久的感傷。不是不能自拔,而是不想這麼快的抽身而出。
平時總是忙忙碌碌,被瑣事纏身,留給緬懷過世親友的時間真是少的可憐。覺得很愧對他們,愧對他們生前給予我的關懷、幫助,而我不僅沒有來得及回報,現在居然連思念他們的時間都變得如此稀少。
隨着歲月的流逝,年齡的增長,對死亡有了更多的思考。我自願沉浸於傷感之中,希望用專門的一段時間來思念回顧、祭奠我過世的親人朋友。
同時,只有沉浸其中,才能更深刻地幫助我思考人的生死價值,人生在世活着的意義。正如書中所說:“未知死,焉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