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寶突然“尿血”,竟是因爲家長給她吃了這個

這兩天,糕媽團隊的一位媽媽看到一則新聞,一位爸爸給自己孩子換尿布的時候,發現尿液是紅色的,以爲寶寶尿路或腎髒出了什麼問題,拉了血尿,嚇壞了,趕緊帶寶寶去看醫生。

檢查後發現虛驚一場,其實是因爲孩子之前吃了紅心火龍果,火龍果中的天然紅色素(甜菜紅素)無法代謝完全,進入尿液中,使尿液呈紅色了。

不過,這種情況對身體沒有影響,不用擔憂,暫停吃火龍果,喝些水多排幾次尿,顏色就會慢慢消去了。

另外,其他一些帶天然紅色素的果蔬,比如甜菜、紫薯、藍莓,也可能產生這樣的“血尿”,大家不用太慌張。

如果排除進食這些食物,又出現了洗肉水樣或者醬油湯樣尿,同時有眼瞼腫脹,腰酸等症狀,大家一定記得去醫院檢查一下,可能是真的出了什麼問題。

除了尿尿,對寶寶來說,便便中帶有未消化的食物顆粒或“染”上不同顏色就更爲常見了。

經常有媽媽留言問,給寶寶吃胡蘿卜(或其它的食物),尿布上就會有橙紅色大便甚至胡蘿卜顆粒,那還要繼續給娃吃嗎?會不會營養不吸收呢?

就算是大人,有時候吃了金針菇也會你懂的

那我們今天就來講講爲什麼會有”SeeUTomorrow”(俗稱“吃啥拉啥”)這回事兒,以及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某些食物本身不易被消化

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往往就不易被完全消化,因爲人體沒有能消化纖維素的酶,再加上寶寶腸胃消化功能還遠不如大人,吃下這類食物就很可能會“吃之前是啥樣的,拉出來還是啥樣的”。

所以,在寶寶糞便裏看到下面這些食物,別再大驚小怪了。

但家長們可不能因爲不容易消化,就不給寶寶吃這些食物呢,正是因爲纖維素的不易消化性,堆積在腸道中,才能幫助糞便的成型,促進腸道蠕動,促進排便呀。

寶寶消化功能不完善

腸胃蠕動速度較快

有時候,看起來容易消化的食物,寶寶也會拉出來。比如吃奶拉奶瓣,吃點果泥、菜泥會拉出來,那也不用太着急,畢竟寶寶的消化功能還沒有成人那樣完善,再加上寶寶的腸胃蠕動速度也比大人要快,食物在胃腸裏的停留的時間比較短,還沒來得及充分消化就被排出來了。

等到寶寶的胃腸道慢慢發育完善了,能夠有效地處理這些食物,便便會越來越正常哦。

寶寶咀嚼能力較差

寶寶的咀嚼能力還沒跟上,或者還沒有多少牙齒,嘴巴只是簡單抿抿,食物得不到充分咀嚼就吞咽下去了,沒有嚼碎的那些塊狀、顆粒狀食物(如:玉米粒、胡蘿卜粒)消化起來很困難,就很容易直接拉出來了呀。

講到這,其實糕媽想說,對寶寶的大便佛系一些,只要身體沒有其他不適,吃啥啦啥真的很正常。有時候大人不也是,比如吃點金針菇、玉米什麼的,不照樣會拉出來!

不過,如果實在擔心寶寶消化不好呢,你們可以做的事有這些:

把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做的細膩一些

玉米、豌豆、胡蘿卜等食物,寶寶不能很好消化的話,可以剁碎了吃、做成丸子吃。還可以改變烹飪方式,選擇蒸、慢燉,使食物的質地更軟嫩。

一些帶皮的食物,如茄子、番茄,可以去皮了再做給孩子吃。

另外,雖然“吃啥拉啥”對身體沒啥事兒,但有些質地較硬的食物如堅果、果核、帶刺的魚肉,雞骨頭等,還是要非常謹慎的。這些東西不能消化的同時又容易劃傷消化道,這個才是真正對寶寶有害的呢。

所以硬的食物盡可能弄碎吃,魚刺、肉骨頭、果核盡量都剔除。

鍛煉好咀嚼能力

細嚼慢咽才能好消化

這個點咱們也說過一百遍了,應該根據寶寶的年齡、發育規律,提供性狀合適(顆粒大小合適,軟硬程度合適)的食物,這樣才能逐漸鍛煉好寶寶的咀嚼能力。

所以我們一直強調,等寶寶7、8個月以後就別再老吃糊糊了,該慢慢嘗試塊狀、條狀、不太軟爛的食物了。

每次提到咀嚼能力,後臺總是會有一大羣媽媽反映:

寶寶每次都是嚼嚼吐出來/稍微大一點的肉肉和菜寶寶都不吃/孩子吃的稍微粗糙一點就幹嘔,怕噎着只敢喂糊糊……

鍛煉寶寶的咀嚼能力這件事其實沒有什麼捷徑,需要媽媽的耐心引導。

其實呢,幹嘔是正常的咽反射,對寶寶來說是一種保護機制,保護他不會被食物嗆到。從流食過渡到固體食物的時候,大部分寶寶都會出現這樣的生理現象。只有經過不斷的訓練,才能慢慢適應。媽媽們也不要灰心喪氣哦,這本身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很需要耐心的過程呢。

少食多餐,慢點吃

如果寶寶經常吃啥拉啥,可以試着減少每頓的食量,分多餐吃。一次性給寶寶吃太多、吃太急,腸胃負擔會很重哦,無法充分消化過多的食物,分分鍾就把食物怎麼吃的就怎麼拉出來了。

總的來說,寶寶吃啥拉啥,別太糾結。

但是假如寶寶的便便長時間都存在不消化食物,還伴有腹瀉,甚至生長發育也受影響了,那可能就跟一些消化道疾病有關(比如消化不良、吸收不良綜合徵、腸功能障礙、短腸綜合徵等),這種時候一定要去看看醫生,評估寶寶的健康與營養狀況。

相信今天的留言區,媽媽們一定會討論自家寶寶曾經“吃啥拉啥”的經歷了吧。那就一起來嘮嘮嗑吧,糕媽在留言區等你哦

~

本文審稿:

馬鳴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

臨牀營養科副主任

參考資料:

1.

2.

3.

4.

5.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