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前一段時間,聯合國氣候變化格拉斯哥大會召開期間,一場大範圍強寒潮席卷我國中東部地區,帶來“斷崖式”強降溫和大範圍雨雪。猛烈的強寒潮是不是在“啪啪打臉”全球變暖的判斷?幾天前,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曾和大家聊“天”,解疑釋惑,【】隨即上了微博等“熱搜榜”。
不過,對於氣候變化,人們還有不少問號,比如,如果全球現在就立刻實現溫室氣體“淨零排放”,全球變暖是不是會很快停止?外媒有一種觀點認爲,畜牧業會產生大量溫室氣體,應少吃肉來遏制溫室氣體排放,這樣的說法靠譜嗎?……
11月17日,周兵和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變化室首席專家徐影,繼續和大家聊聊“天”——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6次締約方大會現場。(新華社記者韓巖/攝)
一問:作爲氣候專家,如何看待《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6次締約方大會(COP26)的成果?
周兵說:“當前,全球變暖總體趨勢沒有改變。正是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高溫熱浪、幹旱、洪澇、臺風、寒潮等極端天氣事件頻率增加、強度增強。在全球變暖背景下,近年來全球極端冷事件並不罕見,我國冬季極端冷事件也時有發生。”
中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影響顯著區。周兵表示:“今年以來,我國天氣氣候復雜,氣候異常特徵顯著,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廣發,重大氣象災害頻現。”
COP26聚焦全球長期溫控目標、資金、適應、《巴黎協定》第六條實施細則、透明度以及國家自主貢獻共同時間框架等議題,達成決議文件,就《巴黎協定》實施細則達成共識。“作爲氣象工作者和氣候變化科學傳播專家,我對COP26會期僅延遲1天,最終就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行動達成共識感到由衷高興。人類不齊心協力嚴格控制全球溫升,真的不行!”周兵說。
世界氣象組織10月發布最新報告說,由於氣候變化,全球洪水和幹旱等與水有關的危害正在增加。圖爲人們劃船通過泰國大城府被洪水淹沒區域。(新華社/法新)
二問:如果全球現在就實現溫室氣體“淨零排放”,全球變暖是不是會很快停止,極端天氣會馬上減少嗎?
衆所周知,工業革命以來的人類活動,特別是發達國家大量消費化石能源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累積排放,導致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顯著增加,加劇了以變暖爲主要特徵的全球氣候變化。
徐影表示,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8月發布的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指出,人類活動已造成全球變暖,全球氣候系統經歷着快速而廣泛的變化,復合極端天氣事件發生概率和強度都在增加。
“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和溫升之間的關系非常復雜,特別是溫室氣體排放量、溫室氣體濃度和溫升之間,並不存在一一對應的同步變化關系,但研究表明二氧化碳累積排放量越大,全球變暖的幅度越高。”徐影說。
徐影說,同時需要指出的是,氣候系統對溫室氣體排放的響應有滯後性。目前的全球變暖,是由工業化以來兩三百年間的累積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現在排放的二氧化碳在未來也將存在200年左右。另外,不同的氣候要素,對溫室氣體排放反應的時間尺度也是不一樣的。比如,溫度對溫室氣體的響應快一些,但是海平面上升、積雪融化等反應的過程就要慢一點。以海平面上升爲例,即使現在全都停止排放溫室氣體,海平面上升仍然會持續數百年甚至上千年。
“因此,由於氣候系統對溫室氣體反應的滯後性,溫室氣體排放不僅影響現在,還會影響未來。即使全球現在就立刻實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淨零排放’,實現碳中和,全球變暖也不會很快停止,極端天氣也不會馬上減少。”徐影表示。
江西省高安市伍橋鎮龍山村,工作人員在查看小羊的長勢。(周亮/人民圖片)
三問:外媒有一種觀點認爲,畜牧業會產生大量溫室氣體,可以少吃肉甚至不吃肉來遏制溫室氣體排放。這樣的說法靠譜嗎?
“畜牧業確實會產生二氧化碳和甲烷等大量溫室氣體排放。”徐影介紹,數據顯示,牲畜產生的溫室氣體佔全球溫室氣體總量的14.5%以上,超過地球上所有交通工具的排放總和。牛津大學一項針對飲食的研究表明,富含肉類的飲食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素食飲食的兩倍。
“雖然畜牧業會產生大量溫室氣體排放,但通過少吃肉甚至不吃肉來遏制溫室氣體排放肯定是不現實的。”徐影表示,可以通過提高畜禽養殖的規模化、集約化和標準化水平,來有效提升單產水平,在減少動物養殖數量的同時,減少單位產品的溫室氣體排放。總之,需要科學養殖,在提升畜禽生產效率的同時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而不能指望僅僅通過少吃肉甚至不吃肉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廣西柳州市市民在充電站給新能源汽車充電。(黎寒池/人民視覺)
四問:在積極行動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化方面,公衆可以做些什麼?
“我國明確提出碳達峯、碳中和目標,這是一場硬仗,需要廣大公衆從點滴小事做起,踐行簡約適度的生活方式,讓綠色低碳生活成爲新時尚。比如,積極參加義務植樹活動,選擇節能電器、新能源汽車等低碳產品,參與光盤行動、避免餐飲浪費等等。”周兵說,公衆聚沙成塔的綠色行動,對推進降碳減污、建設美麗中國十分重要。
周兵建議,有針對性的開展氣候變化科普和宣傳教育,鼓勵社會公衆積極主動參與應對氣候變化。
寒潮來臨前,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紀檢監察系統發動黨員幹部成立志願服務隊,幫助農民搶收蔬菜。(許昌亮/攝人民視覺)
五問:面對氣候變化的嚴峻挑戰,要一手抓“減緩”,一手抓“適應”。在適應氣候變化方面有什麼建議?
周兵表示,我國是典型的季風性氣候國家,降水季節變化和年際變率大,旱澇災害交替發生。水資源相對匱乏,人均淡水資源僅爲世界平均水平的1/4,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我國旱澇災害、高溫熱浪現象呈現發生頻率增加與影響加重的趨勢,適應氣候變化就是要“趨利避害”。
周兵說,面對全球氣候變暖與極端天氣事件頻發這一事關人類前途命運的挑戰,要不斷提高氣象災害監測的基礎能力、預報的核心技術能力、信息的有效覆蓋能力、風險的科學防範能力,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的重要作用;強化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應用,推動智慧氣象服務發展,提供智能、精準、互動、普惠的氣象服務。
“對公衆來說,應注意學習掌握各種氣象災害及泥石流、山洪等次生災害的預警和防御知識,提升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的意識與能力。”周兵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