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的傳說
從前,有一位員外生一女小玲,家有一個打工仔小伏。二人相愛,員外不允,二人外逃山村。小玲因風溼病不能動,更不便起牀。小伏見一小白兔,挽弓射中,兔中箭逃至鬆林而不見。尋至鬆樹旁,見有一大球狀物,箭插其上。小伏掘之,其物色白,後煮熟食之,小玲病情好轉。小伏便每天採這些東西給小玲吃,小玲風溼得以痊愈。後人將此物名爲茯苓,以示對小伏、小玲的紀念。
早在2000年前,西漢淮南王劉安等所著的《淮南子》中有:“千年之鬆,下有茯苓,上有菟絲”之說。
晉代葛洪的《抱樸子》記載了這樣一個傳說:有一個叫任子季的人,連續服用茯苓18年,天上的玉女就來與他相會,並且能有隱形之術,不食人間五谷,趣孔與身體如同美玉一樣嬌潤。
孫思邈《枕中記》記載:茯苓久服,百日病除,二百日晝夜不眠,二年驅使鬼神,四年玉女來侍。
茯苓功效主治
【性味歸經】甘,淡,平。歸心、肺、脾、腎經。
【功效】利水滲溼;健脾安神;駐顏澤面,去斑增白。
【臨牀應用】用於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
【古籍記載】
①《本經》:”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幹,利小便。”
②《別錄》:”止消渴,好睡,大腹,淋瀝,膈中痰水,水腫淋結。開胸腑,調髒氣,伐腎邪,長陰,益氣力,保神守中。”
③《藥性論》:”開胃,止嘔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治小兒驚癇,心腹脹滿,婦人熱淋。”
④《日華子本草》:”補五勞七傷,安胎,暖腰膝,開心益智,止健忘。”
⑤《傷寒明理論》:”滲水緩脾。”
⑥《醫學啓源》:”除溼,利腰臍間血,和中益氣爲主。治溺黃或赤而不利。《主治祕訣》雲,止瀉,除虛熱,開腠理,生津液。”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或入丸、散。
【注意】虛寒精滑或氣虛下陷者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