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無糖食品”,應當叫做“無添加糖產品”。是在生產和加工過程中,沒有人工添加糖類甜味劑,包括白糖、紅糖、蜂蜜、麥芽糖等。至於產品本身是否原來就含有糖,是否含有能夠在人體中分解成糖的成分,與“無糖食品”的說法是毫無關系的。
由於國家沒有法規規定“無糖產品”必須不含有任何糖類物質,商家也就沒有義務保證產品中完全不含有天然糖類物質。例如,水果產品天然含有葡萄糖、果糖和蔗糖,那麼“無糖果脯”或“無糖果醬”不可能完全不含有糖分。它所承諾的,只是在生產過程中不再加入糖分。在傳統工藝中,果脯、果醬生產中要加入大量的糖。例如牛奶,天然含有4.5%左右的乳糖,因此,所有的乳制品,包括牛奶、酸奶、奶酪、奶粉、冰淇淋等必然含有乳糖。以現有技術條件和生產成本,是不可能把食品原料中的糖全部除掉的。
另外,無糖食品並不等於低熱量食品。因爲無糖食品只能保證沒有添加糖,而依然含有大量的澱粉和脂肪等高熱量的成分。例如無糖巧克力仍然含大量可可脂,無糖點心同樣含有澱粉、黃油、奶油以及酥油等脂肪,而這些物質產生的熱量,都是糖的好幾十倍,所以不能依賴無糖食品減肥。
如果要購買這類產品,不妨先查看它含有多少熱量。當然,最好還是多吃諸如豆類、奶類、粗糧、蔬菜一類的天然食品。它們肯定不含有人工添加的糖分,而且對控制體重有益
爲什麼無糖的產品卻甜?“無糖”產品是個噱頭?
“無糖”是企業在宣傳中約定俗成的說法,其概念模糊。嚴格來講無糖食品是不含蔗糖和澱粉,但不等於無其他葡萄糖或麥芽糖成分。而且食品中的澱粉、蛋白質等成分也可以轉化爲糖。因此,無糖食品並非絕對安全,如果食用不當,也會使血糖升高。另外營養學專家表示,無糖食品往往含有甜味劑,如木糖醇、麥芽糖醇、山梨糖醇等。這些甜味劑雖然不會使血糖升高,但過量服用也會對人體有害。因此,糖尿病患者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購買和食用無糖食品。消費者購買時不僅要看其標注的“無糖”字樣,還要看其配料表是否含有其他糖類,或含某種甜味劑。另外,要注意包裝、標籤的鑑別,在購買無糖食品和糕點時要認清QS標志,不要購買來歷不明的散裝食品或衛生環境簡陋的私人作坊生產的食品。
就“無糖”食品問題,市食品協會有關人士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糖的種類很多,比如有蔗糖、葡萄糖、果糖、麥芽糖、乳糖等。而無糖食品所謂的“無糖”通常是指不含蔗糖。一些無蔗糖的食品當中很可能含有葡萄糖、果糖、麥芽糖等其他種類的糖分,甚至所含的澱粉經過消化之後也會水解成葡萄糖,因此,不吃含糖食品就能杜絕糖分攝入的說法其實並不準確。建議患者今後購買無糖產品時首先要搞清楚是“無糖”還是“無蔗糖”。此外,他提醒說,有些商家還會在劑量上打“馬虎眼”,比如,有的“低糖”產品也會在袋子上堂而皇之地標明“無糖”,但是自己查看營養成分表中標明的成分,就會露出“馬腳”。他提醒說,衛生部出臺《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籤管理規範》明確,“無糖”是指每100克固體或100毫升液體食品的含糖量不高於0.5克,“低糖”是指固體或液體食品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於5克。建議市民購買無糖產品時自己鑑別,以免被不良商家瞞天過海。
無糖食品多吃也會升血糖
醫生通常不會建議患者購買一些所謂的降糖食品。專家指出,醫學研究早已表明,苦瓜、南瓜等食品,都不具備任何的降糖作用。因此市面上一些含有苦瓜粉、南瓜粉等的“降糖食品”都有虛假宣傳的嫌疑。申振河表示,監管部門還曾在一些降糖食品中發現有違法添加的降糖藥成分,這種在食品中違法添加藥品的行爲給醫生、患者控制糖尿病帶來了很大的風險,醫生無法判斷其中的成分,會導致用藥失誤;對患者而言,無法對症施治,甚至導致病情加重。
更嚴重的是,市場上有很多宣稱‘無糖’的食品,有的糖尿病患者或家屬,看到‘無糖’兩字就認爲可以不用限制。專家說,從科學的角度上看,絕對的無糖食品是不存在的。其實所謂的無糖食品只是不含蔗糖等單糖而已,或不含蔗糖、葡萄糖、麥芽糖、果糖的食品,但一般含有甜味劑,如木糖醇、山梨醇、麥芽醇糖等替代品。這些食品本身大多都是用糧食做的,經消化分解後都會變成葡萄糖,與吃饅頭、米飯所吸收的糖分、熱量沒啥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