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方子堪稱感冒發燒後的“清補涼”,讓身體重新煥發生機

有這麼一個方子堪稱發熱病後的“清補涼”,這個方子就是《傷寒論》中的“竹葉石膏湯”。

組成:竹葉、石膏、法半夏、麥冬、人參、炙甘草、粳米。

發熱後期,雖然大熱已去,但餘熱未清,潛伏在身體裏面,就容易出現反復低熱的現象,雖然不易高熱,但也不易退盡。燒過艾條的人就知道,我們用燃燒的艾條放進去水裏熄滅,以爲熄滅拿起來後放在幹燥的地方,一會又燃起來了,因爲裏面的餘熱尚在,所以很容易死灰復燃。身體裏面也是蘊含着這個道理。

這個餘熱要清,但是因爲發熱期間耗傷了氣血津液,過用苦寒又容易敗傷脾胃,所以要顧護脾胃,要補益胃氣。

原文載“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用中醫現在的說法就是氣津已傷,胃失和降。症狀可見身熱多汗,心胸煩悶,氣逆欲嘔,口幹喜飲,失眠煩躁。

面對這種餘熱未盡,氣津兩傷的局面,若只清熱而不益氣生津,氣津難以恢復,若只益氣生津不清熱,又怕邪熱復熾。葉天士在《外感溫熱篇》中所謂“爐煙雖熄,灰中有火”,不可不防。所以要清補並施,方爲兩全之法,也就有了前文“清補涼”這一說法。

石膏是這個方子的主角,因爲石膏味辛甘,性寒。內清肺胃之熱以除煩躁,辛寒相合外解肌膚之熱,有別於外感發熱的症狀,這種發熱是自己能感覺到熱從肌肉裏面透出來的,甘寒相合又能生津止渴。

竹葉甘、淡,性寒。能清熱除煩,生津利尿。《名醫別錄》謂其“主胸中痰熱,咳逆上氣”。在清熱層面上幫助石膏。

人參、麥冬、甘草潤肺養陰,益胃生津,清心除煩。在益氣生津層面上幫助石膏。

人參、麥冬偏於滋膩,熱病後期胃氣虛弱,所以要加入半夏,補中帶通。半夏能降逆止嘔,偏於溫燥,與清熱生津藥搭配一起,既緩和了藥性,又保留了降逆止嘔的能力,有助於脾氣的運化,轉輸津液,使人參、麥冬益氣生津時不膩滯。又可防石膏寒涼傷胃。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