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之“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定義:研究木火土金水五行的概念、特性、生克制化乘侮規律,並用以闡釋宇宙萬物的發生、發展、變化及相互關系的一種古代哲學思想。

五行學說構成: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所構成的。

五行學說結果: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的發展變化,都是這五種物質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

五行學說意義:①闡釋人體局部與局部、局部與整體、體表與內髒的有機聯系以及人體與外在環境的統一。②說明人體的生理病理,並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成爲中醫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定義: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類物質及其運動變化。

五:指由宇宙本原之氣分化的構成宇宙萬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

行:指這五類物質的運動變化。

五行最初的涵義:與“五材”有關,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或基本元素。《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說:“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

歷史沿革:五行一詞最見於《尚書》。此時的五行,已從木、火、土、金、水五種具體物質中抽象出來,上升爲哲學的理性概念。

意義:

①古人運用抽象出來的五行特性,採用取象比類和推演絡繹的方法,將自然界中的各種事物和現象分歸爲五類,並以五行之間的關系來解釋各種事物和現象發生、發展、變化的規律。

②認識世界、解釋世界和探求宇宙變化規律的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

(二)五行特性

1.“木日曲直”

直譯:曲,屈也;直,伸也。曲直,指樹木的枝條具有生長、柔和,能屈又能伸的特性。

引申:凡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和現象,歸屬於木。

2.“火日炎上”

直譯:炎,是焚燒、炎熱、光明之義;上,是上升。炎上,指火具有炎熱、上升、光明的特性。

引申:引申爲具有溫熱、上升、光明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和現象,歸屬於火。

3.“土爰稼穡”

直譯:爰,通“曰”;稼,即種植谷物;穡,即收獲谷物。稼穡,泛指人類種植和收獲谷物的農事活動。

引申:凡具有生化、承載、受納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和現象,歸屬於土。故有“土載四行”、“萬物土中生”、“萬物土中滅”和“土爲萬物之母”說。

4.“金日從革”

直譯:從,順也;革,即變革。從革,指金有剛柔相濟之性:金之質地雖剛硬,可作兵器以殺戮,但有隨人意而更改的柔和之性。

引申:凡具有沉降、肅殺、收斂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和現象,歸屬於金。

5.“水日潤下”

直譯:潤:即滋潤、濡潤;下,即向下、下行;潤下,指水具有滋潤、下行的特性。

引申:凡具有滋潤、下行、寒涼、閉藏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和現象,歸屬於水。

從上述五行的特性可以看出,五行學說中的木、火、土、金、水,已經不是這五種具體物質本身,而是五種物質不同屬性的概括。

(三)事物和現象的五行歸類

【方法】

1.取象比類法

定義:

取象:是從事物的形象(形態、作用、性質)中找出能反映本質的特有徵象.

比類: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屬性爲基準,與某種事物所特有的徵象相比較,以確定其五行歸屬。

舉例:如事物或現象的某一特徵與木的特性相類似。則將其歸屬於木。

2.推演絡繹法

定義:根據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歸屬,推演歸納其他相關的事物,從而確定這些事物的五行歸屬。

舉例:

①已知肝屬木(大前提),由於肝合膽、主筋、其華在爪、開竅於目(小前提),因此可推演絡繹膽筋、爪、目皆屬於本

②心屬火,則小腸、脈、面、舌與心相關,故亦屬於火

③肺屬金,大腸、皮膚、毛發、鼻與肺相關,故亦屬於金

④腎屬水,膀胱、骨、發、耳、二陰與腎相關,故亦屬於水

⑤脾屬土,胃、肌肉、脣、口與脾相關,故亦屬於土

結構模式:

一是五行對等的相生相克模式,簡稱“生克五行”

二是以土爲中心的土控四行模式,簡稱“中土五行”。

(一)生克五行

定義:生克五行模式,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間具有對等的既遞相資生又間相克制的關系。五行中的每一行既可生他,也可被生;既可克制他行,也可被他行所克制。

主要內容:包括五行的相生與相克、制化與勝復、相乘與相侮和母子相及四個方面。

1.五行相生

定義:對木、火、土、金、水之間存在着有序的遞相資生、助長和促進的關系。

五行相生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在五行相生關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和“我生”兩方面的關系。《難經》將此關系比喻爲母子關系:“生我”者爲母,“我生”者爲子。因此,五行相生,實際上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對其子行的資生、促進和助長。

舉例:如以火爲例,由於木生火,故“生我”者爲木,木爲火之“母”;由於火生土,故“我生”者爲土,土爲火之“子”。木與火是母子關系,火與土也是母子關系。

2.五行相克

定義:對木、火、土、金、水之間存在着有序的遞相克制、制約的關系。

五行相克次序: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在五行相克關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和“我克”兩方面的關系。《內經》把相克關系稱爲“所勝”、“所不勝”關系:“克我”者爲“所不勝”,“我克”者爲“所勝”。因此,五行相克,實爲五行中的某一行對其所勝行的克制和制約。

舉例:以木爲例,由於木克土,故“我克”者爲土,土爲木之“所勝”;由於金克木,故“克我”者爲金,金爲木之“所不勝”。

3.五行制化

定義:指五行之間既相互資生,又相互制約,維持平衡協調,推動事物間穩定有序的變化與發展。

歷史沿革:源於《素問•六微旨大論》“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之論,屬五行相生與相克相結合的自我調節。

五行的相生和相克的關系:沒有生,就沒有事物的發生和成長;沒有克,就不能維持事物間的正常協調關系。因此,必須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才能維持事物間的平衡協調,促進穩定有序的變化與發展。故明•張介賓《類經圖翼•運氣上》說:“蓋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無生則發育無由,無制則亢而爲害。”

五行制化的規律:五行中一行亢盛時,必然隨之有制約,以防止亢而爲害。即在相生中有克制,在克制中求發展。具體地說,即木生火,火生土,而木又克土;火生土,土生金,而火又克金;土生金,金生水,而土又克水:金生水,水生木,而金又克木;水生木,木生火,而水又克火。

4.五行相乘

定義:指五行中一行對其所勝的過度制約或克制。

次序:與相克次序相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原因:導致五行相乘的原因有“太過”和“不及”兩種情況。

1.太過導致的相乘:

定義:指五行中的某一行過於亢盛,對其所勝行進行超過正常限度的克制,引起其所勝行的虛弱,從而導致五行之間的協調關系失常。

舉例:如以木克土爲例:正常情況下,木能克土,土爲木之所勝。若木氣過於亢盛,對土克制太過,可致土的不足。這種由於木的亢盛而引起的相乘,稱爲“木旺乘土”。

2.不及所致的相乘:

定義:指五行中某一行過於虛弱,難以抵御其所不勝行正常限度的克制,使其本身更顯虛弱。

舉例:以木克土爲例,正常情況下,木能制約土,若土氣不足,木雖然處於正常水平,土仍難以承受木的克制,因而造成木乘虛侵襲,使土更加虛弱。這種由於土的不足而引起的相乘,稱爲“土虛木乘”。

相乘與相克的關系:雖然在次序上相同,但本質上是有區別的。相克是正常情況下五行之間的制約關系,相乘則是五行之間的異常制約現象。在人體,相克表示生理現象,相乘表示病理變化。

5.五行相侮

定義:五行相侮,指五行中一行對其所不勝的反向制約和克制。

次序: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原因:導致五行相侮的原因,亦有“太過”和“不及”兩種情況。

1.太過所致的相侮:

定義:指五行中的某一行過於強盛,使原來克制它的一行不僅不能克制它,反而受到它的反向克制。

舉例:例如木氣過於亢盛,其所不勝行金不僅不能克木,反而受到木的欺侮,出現“木反侮金”的逆向克制現象,這種現象稱爲“木亢侮金”。

2.不及所致的相侮:

定義:指五行中某一行過於虛弱,不僅不能制約其所勝的一行,反而受到其所勝行的反向克制。

舉例:如正常情況下,金克木,木克土,但當木過度虛弱時,則不僅金來乘木,而且土也會因木的衰弱而“反向制約”之。這種現象,稱爲“木虛土侮”。

相乘與相侮的關系:

相同點:五行的相乘和相侮,都是不正常的相克現象。

區別:相乘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發生過度的克制,相侮是與五行相克次序發生相反方的克制現象。

聯系:在發生相乘時,也可同時發生相侮;發生相侮時,也可同時發生相乘。

舉例:木過強時,既可以乘土,又可以侮金;金虛時,既可受到木侮,又可受到火乘。因而相乘與相侮之間存在着密切的聯系。

《素問.五運行大論》說:“氣有餘,則制已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這是對五行相乘與相侮產生的原因及其相互關系所作的很好說明。

6.五行的母子相及

內容:五行的母子相及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兩種情況,皆屬於五行之間相生關系異常的變化。

1.母病及子

定義:指五行中的某一行異常,累及其子行,導致母子兩行皆異常。

規律:母行虛弱,引起子行亦不足,終致母子兩行皆不足。

舉例:水生木,水爲母,木爲子。若水不足,不能生木,導致木亦虛弱,終致水竭木枯,母子俱衰。

2.子病及母

定義:指五行中的某一行異常,影響到其母行,終致子母兩行皆異常。

規律:

①子行亢盛,引起母行亦亢盛,結果是子母兩行皆亢盛,一般稱爲“子病犯母”

②子行虛弱,上累母行,引起母行亦不足,終致子母俱不足

③子行亢盛,損傷母行,以致子盛母衰,一般稱爲“子盜母氣”

(二)中土五行

定義:中土五行,指土居中央而木、火、金、水分位東、南、西、北四方的五行模式。這模式中,五行之間是有主次的,即居中央的土控制分列四方的木火金水四行。

內容:據河圖,水居北方,應冬季;火居南方,應夏季;木位東方,應春季;土居中,應四時。《內經》中的《金匱真言論》《陰陽應象大論》等篇對中土五也有詳細論述。

1.土與木火金水四行的關系

特點:土居中央,調節和控制位於東南西北四方的木火金水四行。

作用:

①《國語•鄭語》說:“土與木火金水雜以成百物。”宇宙萬物的生成,是土與木火金水相融合的結果,所謂“土生萬物”。

②中醫學將五髒中的脾屬土而居中央,脾有主四時而長養和調節肝、心、肺、腎四髒的作用,如《素問•玉機真藏論》說:“脾爲孤髒,中央土以灌四傍。”

2.木火金水四行之間的關系

①木位東方,通於春,春天的溫暖源於冬天的寒冷,屬陰中之陽的少陽,其性曲直,柔和而升發。

②火位南方,通於夏,夏天的炎熱由春天少陽之氣逐漸旺盛發展而來,屬陽中之陽的太陽,其氣炎熱而向上。

③金位西方,通於秋,秋天的涼爽源於夏天的炎熱,屬陽中之陰的少陰,其性收降而宣散。

④水位北方,通於冬,冬天的嚴寒由秋天的涼爽發展而來,屬陰中之陰的太陰,其性寒涼而閉藏。

(一)生克五行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1.說明五髒的生理機能及其相互關系

(1)生理機能:

木有生長、升發、舒暢、條達的特性,肝氣喜條達而惡抑鬱,有疏通氣血,調暢情志的生理機能,故以肝屬木。

火有溫熱、向上、光明的特性,心主血脈以維持體溫恆定,心主神明以爲髒腑之主,故以心屬火。

土性敦厚,有生化萬物的特性,脾主運化水谷、化生精微以營養髒腑形體,爲氣血生化之源,故以脾屬土。

金性清肅、收斂,肺具有清肅之性,以清肅下降爲順,故以肺屬金。

水具有滋潤、下行、閉藏的特性,腎有藏精、主水功能,故以腎屬水。

(2)五髒之間的相互關系:

(a)以五行相生關系說明五髒之間的資生關系:

肝生心:即木生火,如肝藏血以濟心,肝之疏泄以助心行血;

心生脾:即火生土,如心陽溫煦脾土,助脾運化;

脾生肺:即土生金,如脾氣運化,化氣以充肺;

肺生腎:即金生水,如肺之精津下行以滋腎精,肺氣肅降以助腎納氣;

腎生肝:即水生木,如腎藏精以滋養肝血,腎陰資助肝陰以防肝陽上亢。

(b)五行相克說明五髒之間的制約關系:

腎制約心:即水克火,如腎水上濟於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

心制約肺:即火克金,如心火之陽熱,可以抑制肺氣清肅太過;

肺制約肝:即金克木,如肺氣清肅,可以抑制肝陽的上亢;

肝制約脾:即木克土,如肝氣條達,可疏泄脾氣之壅滯;

脾制約腎:即土克水,如脾氣之運化水液,可防腎水泛濫。

(c)五行制化說明五髒之間的協調平衡:

本髒之氣太盛,則有他髒之氣制約;

本髒之氣虛損,又可由他髒之氣補之。

如脾(土)之氣,其虛,則有心(火)生之,其亢,則有肝(木)克之;

2.說明五髒病變的相互影響

五行學說,不僅可用以說明在生理情況下髒腑間的相互聯系,而且也可以說明在病理情況下髒腑間的相互影響。某髒有病可以傳至他髒,他髒疾病也可以傳至本髒,這種方理上的相互影響稱之爲傳變。以五行學說闡釋五髒病變的相互傳變,可分爲相生關系的傳變和相克關系的傳變兩類。

(1)相生關系的傳變

a.母病及子:即母髒之病傳及子髒。

臨牀常見:母髒不足累及子髒虧虛的母子兩髒皆虛的病證。

舉例:因腎精不足不能資助肝血而致的肝腎精血虧虛證,腎陰不足不能涵養肝木而致的肝陽上亢證,腎陽不足不能資助肝陽而致的少腹冷痛證。

b.子病及母:指疾病的傳變,從子髒傳及母髒。

臨牀常見:因心血不足累及肝血虧虛而致的心肝血虛證,因心火旺盛引動肝火而形成心肝火旺證,皆屬子病及母。

表現:①子髒虛引起母髒也虛的虛證②子髒盛導致母髒也盛的實證③子髒盛導致母髒虛的虛實夾雜病變,即所謂“子盜母氣”,如肝火亢盛,下劫腎陰,以致腎陰虧虛的病變。

(2)相克關系的傳變

a.相乘:是相克太過致病。如“木旺乘土”和“土虛木乘”。

b.相侮:是反向克制致病。“木火刑金”和“土虛水侮”。

3.指導疾病的診斷

確定五髒病變的部位:

面見青色,喜食酸味,脈弦,是病在肝;

面見赤色,口味苦,脈象洪,是心火亢盛。

脾虛病人,而面見青色,爲木來乘土,是肝氣犯脾;

心髒病人,而面見黑色,爲水來乘火,多見於腎水上凌於心等。

4.指導疾病的治療

(1)指導髒腑用藥

五色:青、赤、黃、白、黑

五味:酸、苦、甘、辛、鹹

對應五髒:青色、酸味入肝;赤色、苦味入心;黃色、甘味入脾;白色、辛味入肺;黑色、鹹味入腎。

舉例:白芍、山茱萸味酸入肝經以補肝之精血;丹參味苦色赤入心經以活血安神;石膏色白味辛入肺經以清肺熱;白術色黃味甘以補益脾氣;玄參、生地色黑味鹹入腎經以滋養腎陰等。

(2)控制疾病的傳變

舉例:“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於脾,故先實其脾氣。”這裏的“實其脾氣”,是指在治療肝病的基礎上佐以補脾、健脾。

基本規律:疾病的傳變與否,主要取決於髒氣的盛衰。“盛則傳,虛則受”

(3)確定治則治法

1.以五行相生規律確定:

【治則】補母和瀉子,即“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

【治法】

①滋水涵木法:

定義:滋腎陰以養肝陰的治法,又稱滋腎養肝法、滋補肝腎法。

適用:腎陰虧損而肝陰不足,甚或肝陽上亢之證。

②益火補土法:

定義:溫腎陽以補脾陽的治法,又稱溫腎健脾法、溫補脾腎法。

適用:腎陽衰微而致脾陽不振之證。

必須說明的是,按五行生克次序來說,心屬火,脾屬土,火不生土應當是心火不生脾土,而益火補土應當是溫心陽以暖脾土。但自命門學說興起以來,多認爲命門之火具有溫煦脾土的作用。因此,目前臨牀上多將“益火補土”法用於腎陽(命門之火)衰微而致脾失健運之證,而少指心火與脾陽的關系。

③培土生金法:

定義:健脾生氣以補益肺氣的治法。

適用:主要用於脾氣虛衰,生氣無源,以致肺氣虛弱之證。若肺氣虛衰,兼見脾運不健者,亦可應用。

④金水相生法:

定義:是滋養肺腎之陰的治法,亦稱滋養肺腎法。

適用:主要用於肺陰虧虛,不能滋養腎陰,或腎陰虧虛,不能滋養肺陰的肺腎陰虛證。

2.以五行相克規律確定治則和治法:

【治則】抑強扶弱。

【治法】

①抑木扶土法:

定義:疏肝健脾或平肝和胃以治療肝脾不和或肝氣犯胃病證的治法,又稱疏肝健脾法、調理肝脾法(或平肝和胃法)。

適用:木旺乘土或土虛木乘之證。

②培土制水法:

定義:健脾利水以治療水溼停聚病證的治法,又稱爲敦土利水法。

適用:脾虛不運,水溼泛濫而致水腫脹滿之證。

③佐金平木法:

定義:滋肺陰清肝火以治療肝火犯肺病證的治法,也可稱爲“滋肺清肝法。

適用:肺陰不足,右降不及的肝火犯肺證。

④瀉南補北法:

定義:瀉心火補腎水以治療心腎不交病證的治法,又稱爲瀉火補水法、滋陰降火法。

適用:腎陰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濟,心腎不交之證。

(4)指導針灸取穴

在針灸療法中,針灸學家將手足十二經近手足末端的井、滎、輸、經、合“五輸穴”,分別配屬於木、火、土、金、水五行。在治療髒腑病證時,根據不同的病情以五行的生克規律進行選穴治療。如治療肝髒虛證時,根據“虛則補其母”的原則,取腎經的合穴(水穴)陰谷,或本經合穴(水穴)曲泉進行治療。

(5)指導情志疾病的治療

臨牀上可以運用不同情志變化的相互抑制關系來達到治療目的。

如“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二)中土五行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1.構建四時五髒理論體系

肝屬木,位東方,通於春,屬陰中之陽的少陽,用藥多辛散;

心屬火,位南方,通於夏,屬陽中之陽的太陽,用藥多苦寒;

肺屬金,位西方,通於秋,屬陽中之陰的少陰,用藥多苦降;

腎屬水,位北方,通於冬,屬陰中之陰的太陰,用藥多辛熱;

脾屬土,居中央,主四時,爲陰中之至陰,用藥多甘緩。

四時五髒體系:如此則形成了心上腎下、左肝右肺、脾居於中的四時五髒體系。

脾稱爲“孤藏”的原因:

①因其無所配屬:脾屬土,居中央,與四時四方無配;

②是因其大或重要:土敦厚而生萬物,脾屬土而爲精氣血津液的生化之源,長養四髒,充養全身,爲後天之本,是人體最大最重要的髒。

《素問•玉機真藏論》所說“脾爲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是說脾因其屬土,居中央,能“灌四傍”而稱爲“孤髒”。

脾“主四時”,是說屬肝、心、肺、腎四髒各分主春夏秋冬四時,但都要依靠脾的支持。脾“常以四時長四髒”,“不得獨主於時”,而是“各十八日寄治”於四時。脾氣健旺則四時髒氣充足,全身正氣充沛,不易受邪氣侵襲,即所謂“四季脾王不受邪”。

2.說明五髒的生理特性和生理聯系

a.五髒的生理特性:

肝屬木,應春季,居東方,其氣當升;

肺屬金,應秋季,居西方,其氣當降;

心屬火,應夏季,位南方,其氣升已而降;

腎屬水,應冬季,位北方,其氣降已而升;

脾胃屬土,應四時,居中央,脾氣升、胃氣降而爲髒氣升降之樞。

b.以五行的升降運動說明五髒之間的生理聯系:

肝屬木,位於人體下部,其氣源於腎,柔和而升發,屬少陽,體陰而用陽。肝氣升發,發展爲心氣的旺盛。

心屬火,位於人體上部,其氣得肝氣的升發而旺盛,屬太陽。然陽氣盛極則陰氣生,陰氣漸長則心氣降,故說心氣升已而降。心氣下降,發展爲肺氣的收降。

肺屬金,位於人體上部,其氣源於心氣,沉降而宣散,屬少陰,體陽而用陰。肺氣收降,發展爲腎氣的閉藏。

腎屬水,位於人體下部,其氣得肺氣的收降而旺盛,屬太陰。然陰氣盛極則陽氣生,陽氣漸長則腎氣上升,故說其氣降已而升。腎氣上升,發展爲肝氣的升發。

脾胃居中,屬至陰,主四時,養四髒,脾氣升而胃氣降,爲四髒之氣升降的樞紐,翰旋和調節四髒之氣的升降運動。

3.指導五髒病症的整體調理

中土五行模式啓示對五髒復雜病證的處理,要綜合分析,整體調理,靈活應用髒氣升降及脾胃爲樞理論,通過兼治相關髒腑來增強療效,構建整體調理的配方思路。

如對下焦虛寒,小腹冷痛,宮寒不孕者,依據中土五行模式,不但要溫補腎陽,尚要升肝陽、溫脾陽,可在溫腎陽的藥物中加用升肝溫脾之藥以助腎陽升暖。

4.構建四象體質理論

歷史沿革:源於《靈樞•通天》所說:“有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態不同,其筋骨氣血各不等。”

內容:

太少陰陽四象,即爲四時:

春爲少陽,位東方,屬木;

夏爲太陽,位南方,屬火;

秋爲少陰,位西方,屬金;

冬爲太陰,位北方,屬水。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