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幫派史之臺灣黑幫;敢在法庭搞血拼 敢去美國殺間諜

曾經,臺島的黑幫世界風起雲湧,這些暴力團夥一度成為社會的毒瘤。回首歷史,我們將穿越時間的迷霧,深入七八十年代的臺灣黑幫,了解那個時代的黑幫現象,以及它們對臺灣社會產生的深遠影響。

黑幫席捲的街頭,突如其來的槍聲在臺島響徹。讓人不禁思考,時至2023年,黑幫還會如此猖狂嗎?實際上,臺島的黑幫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有著複雜的官方背景。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竹聯幫,其名聲甚至傳遍世界。中國的黑幫歷史有很多精彩的篇章,今天,我們將聚焦在臺灣黑幫,了解其曲折的發展歷程。

臺灣的黑幫歷史可以追溯到日本佔領時期,但受到嚴格管理。然而,隨著國共內戰的結束,國軍撤退到臺灣,島上的情況開始變得複雜。與解放戰爭後的國共鬥爭相伴隨,臺灣社會動蕩不安。而臺灣黑幫組織竹聯幫和四海幫,卻是在蔣中正撤退到臺灣的50年代初次嶄露頭角。這個時期的臺灣,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背景正設定在60年代初,電影中呈現了學生幫派、眷村幫等各種幫派,呈現出臺灣社會的複雜局面。

竹聯幫的前身是「中和幫」,由一群學生組成,多數是外省移民的子弟。在其成員中,有著文革時期紅衛兵的叛逆情緒,這使得「中和幫」既有學生身份,又帶有明顯的「紈絝」特點。然而,學生幫逐漸演化成竹聯幫,主要的原因是學生幫的領袖孫德培殺人入獄,導致學生幫解散和成員流散,而留下來的成員重組了幫派,因其聚集地點在竹林路,取名竹聯幫。這標誌著竹聯幫開始壯大壯大。

然而,「四海幫」不甘示弱,與竹聯幫展開了爭鬥。這一矛盾在70年代升級,雙方甚至展開了白熱化的爭鬥。最為著名的事件之一是和武打演員王羽有關的血案。王羽是竹聯幫成員,而在1976年,他在臺北的一家酒樓與四海幫成員發生激烈衝突,導致多人入獄。後來,竹聯幫為了報復,刺傷了四海幫幫主劉偉民的親信,使其重傷致殘。血案接連發生,惡性循環。

1984年,竹聯幫成員,電影演員王羽在臺北的一家酒樓遭到四海幫圍殺,重傷,甚至生命垂危。王羽請求竹聯幫的幫助,觸發了更多的報復行動。這一連串的事件也導致了臺灣政府對黑幫採取更為嚴厲的打擊行動,於1984年展開了「一清專案」。

然而,黑幫並沒有因此而消失,相反,它們的勢力逐漸膨脹。黑幫的非法盈利途徑也逐漸多元化,包括黃、賭、毒等傳統違法活動,以及地下金融業、非法融資、網絡賭博等。黑幫開始將非法所得用於擴大組織,培養保護傘,並對政治產生影響。黑幫與政治界的關係變得越來越密切。

臺灣的黑幫界還出現了「天道盟」,這是臺灣的本省黑幫組織。臺道盟通過學習日本山口組的經營模式,並積極尋求政治庇護,迅速嶄露頭角。黑幫的頭目羅福助甚至當選立法委員,實際上牢牢把握了政治權力,成為政治界的一部分。

黑幫的發展史,充滿著曲折與危險。然而,值得慶幸的是,其他地區的歷史走向是正確的,沒有陷入黑幫的泥淖。黑幫如同一把雙刃劍,既帶來了混亂和暴力,又在某些方面影響了臺灣社會的變遷。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