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氣健脾,你更適合南芪還是北芪?

「南芪(五指毛桃)和北芪(黃芪)的功效相似,都是補氣健脾非常好的藥材。並且作為藥食同源的補氣藥,它們經常出現在大家的湯煲裡。那麼當你覺得自己需要補氣的時候,到底選擇誰會更合適呢?今天就給大家比較一下南芪和北芪。」

01

1張表格,判斷自己是否氣虛

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的物質。由於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失養,或勞傷過度,或久病不復,或肺脾腎等臟腑功能減退等種種原因,現代氣虛之人越來越多。

特別是過去半年,經歷了新冠、甲流、二陽的連續衝擊,氣虛的問題更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氣虛的危害可涉及全身各個方面,如氣虛則四肢肌肉失養,周身倦怠乏力;氣虛則衛表不固,易出汗;氣虛則清陽不升、清竅失養而精神萎靡,頭昏耳鳴;氣虛則衛外無力,容易感受外邪而生病;氣虛則水液代謝失調,水液不化,輸布障礙,可凝痰成飲,甚則水邪泛濫而成水腫;氣虛還可導致臟腑功能減退,從而表現一系列臟腑虛弱徵象。

判斷自己是否存在氣虛,可以通過以下8個問題打分來衡量:

02

南芪、北芪:皆為氣虛補氣之良藥

說到補氣的藥材,很多人第一時間會想到黃芪,也被稱為北芪。北芪(黃芪)的確是一味非常好的補氣藥,我國從兩千多年前就開始使用了。

北芪(黃芪):性微溫,味甘,歸脾、肺經,有補氣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生津養血、行滯通痺、託毒排膿、斂瘡生肌的功效,特別適合脾胃氣虛、氣虛水腫、表虛自汗、氣血兩虛者服用。

作為補氣藥的代表,北芪的補氣效果非常好。除了處方入藥、煲湯調理外,還可以直接用來煮水代茶飲,不僅方便而且味甘,是氣虛體質人群的保溫杯進補佳選。

有北就有南。與北芪相對應,有一味藥材叫作「南芪」。說到南芪,可能有些人比較陌生,其實就是嶺南人煲湯特別愛用的湯料——五指毛桃,也叫作五爪龍。

南芪(五指毛桃):性平、微溫,味甘,歸肺、脾、胃、大腸、肝經,具有健脾補氣、行氣利溼、祛痰平喘、舒筋活絡的功效,常用於脾胃氣虛、肢倦無力、食少腹脹、水腫、帶下、肺虛痰喘、風溼痺痛、腰腿痛等症。

因為五指毛桃有很好的補氣作用,又為嶺南藥材,所以才得名為「南芪」,與北芪遙相呼應,以顯示其補氣之功。

03

南芪、北芪有什麼區別?

不同人群如何選擇?

雖然北芪和南芪都是補氣的良藥,但二者在功效方面還是有一些差別的,所以還是要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來選用,才能達到最好的補氣效果。

■北芪補氣力度更強,但容易上火

北芪是補氣藥中的佼佼者,其補氣力度比南芪強,但其溫燥性烈,容易助火,所以很多人用北芪泡水喝會上火,出現虛不受補的情況;而且由於北芪補益力度強,所以給孩子用要慎重,最好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如果喝北芪水上火,可以加麥冬一起泡,麥冬養陰生津,可以制約北芪的溫燥。泡飲方法:北芪10克,麥冬10克,放入保溫杯,衝入沸水,燜泡10分鐘後即可飲用,1次可以衝2-3泡。

■南芪更加平和,補而不燥

和北芪相比,南芪的補氣力度雖稍弱一些,但其性質更加平和。正如國醫大師鄧鐵濤所言,「五指毛桃……益氣不傷陰、補而不燥」,補肺脾之氣的同時,不容易上火,更適合虛不受補的人群。

還有常年生活在嶺南地區的南方人,由於氣候潮溼,人體也容易溼氣重。這種情況下,即使氣虛之人,由於虛實夾雜,體內有實邪,如果盲目用北芪來補氣,很容易導致上火。

所以選方用藥也要因地制宜,作為嶺南人日常補氣補虛,多數情況下更適合用南芪,並且男女老少皆宜。

■北芪可昇陽,南芪可利溼

除了補氣效果好,北芪還有昇陽的作用,既能補氣又能提氣。北芪搭配人參、升麻、柴胡、炙甘草、當歸、炒白朮、陳皮、生薑、大棗,對治療胃下垂、子宮脫垂、脫肛等內臟下垂證有顯著的提升作用。這是北芪的另一大優點。

南芪除了補氣健脾之外,還有一個非常強大的功效——祛溼。我們前面也說了,嶺南地區由於氣候炎熱,加上多雨,空氣溼度大,容易生痰溼,很多人總感覺身體沉重、懶得活動,甚至渾身酸痛、關節疼痛等等。這類氣虛溼氣重的人更適合用南芪,既補氣,又利溼,通補兼施,補而不滯。

經過一番比較,其實二者各有所長,只有選對了才是最好的。

‖食療方推薦

黃芪紅棗烏雞湯

材料:黃芪30克,紅棗5顆,生薑3片,烏雞1隻。(2人份)

做法:烏雞洗淨、切塊、焯水,紅棗去核,將全部食材加入砂鍋,再加足量的水,大火燒開後小火燉1個小時,加鹽調味即可。

功效:補益氣血,健脾益胃。

黃芪、紅棗皆是補氣補血的食材,和烏雞一起燉食能夠補充人體氣血,養顏美容,對氣血不足女生常見的月經不調、痛經等也有一定的調理作用。

‖食療方推薦

五指毛桃茯苓湯

材料:五指毛桃30克,茯苓20克,豬骨500克,姜3片(2人份)。

做法:將豬骨焯水,藥材洗淨,一同放入砂鍋中,大火燒開後關中小火煲1個小時,加鹽調味即可。

功效:健脾益氣祛溼。

五指毛桃、茯苓皆有健脾、利溼的功效,兩者搭配與豬骨煲湯,共奏健脾益氣祛溼之效。■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