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
黃芪,亦做黃耆,《神農本草經》稱戴糝,《本草綱目》稱黃芪,李時珍說,耆是長的意思,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
相傳,古時候有一位善良的老醫生,名叫戴糝,謙和厚道,樂於助人。老人形瘦,面肌淡黃,人們尊之曰「黃耆」。老人去世後,人們為了紀念他,便將老人墓旁生長的一種味甜,具有補中益氣、利水消腫、補血活血的草藥稱為「黃芪」。
很多人用黃芪泡水喝,因為能補氣。
關於黃芪,脾胃派代表人物李杲認為黃芪”益元氣而補三焦”,清代的黃宮繡稱黃芪為”補氣諸藥之最”。
黃芪,性味甘、微溫,歸脾、肺經。功效補氣昇陽,固表止汗,託瘡生肌,利水退腫。
其味甘微溫,補氣之功最優,補氣諸藥之最,長於補肺脾之氣,治療脾虛失運,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肺氣虛弱,喘咳短氣,痰多稀白、肺痿勞嗽等;甘溫升補,既能補中益氣,又能昇陽舉陷,為補氣昇陽要藥,用於中氣下陷,久瀉脫肛、內臟脫垂等;補脾健筋肉,益肺固腠理,固表止汗之要藥,用於表虛自汗,盜汗、黃汗等;補益脾肺,運化水溼,通調水道,行水消腫,用於氣虛水停,尿少浮腫;可排膿止痛、益氣託毒而生肌,用治氣血虧虛所致之瘡瘍久潰難斂者。
說黃芪,補藥之長,益元氣而補三焦,元氣小人參矣。
補氣昇陽宜炙用;益衛固表、行水消腫、託毒生肌宜生用。
易表實邪盛,陰虛陽亢者忌用。
(王世傑)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