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被幾個高中同學拉進了家鄉群,我成了群裡的醫生諮詢師,最近一直有人諮詢一些皮膚表面腫物的問題,「噼裡啪啦」各種問題,看大眾對皮膚腫物知識的匱乏,今天我就來科普下皮膚表面的各種腫物都是什麼?良性?惡性?惡變?手術?非手術?
皮膚乳頭狀瘤
皮膚乳頭狀瘤:為常見的皮膚良性腫瘤。腫瘤為單發或多發,表面常有角化,易惡變為皮膚癌。治療以手術為主,連同基底部完全切除,亦可行:冷凍或電切。切除標本應常規送病理檢查。
1、乳頭狀疣
非真性腫瘤,多由病毒所致。表面呈乳頭狀向外突出。有時可自行脫落。
2、老年性色素疣
痣與黑色素瘤
1、黑痣:又稱色素痣,可分為:皮內痣、交界痣和混合痔。
皮內痣最為常見,呈局限性顆粒,我們常見的長毛的就是稱毛痣,很少惡變。一般不需任何治療。
交界痣:表面平坦,或稍高出表面,色素較深,一般無毛髮生長。
多:位於手掌、足底和外生殖器等部位。在表皮與真皮交界處,有活躍的痣細胞。該痣細胞易受局部外傷或感染,等激惹後惡變,故應及早作預防性切除。
混合痣:皮內痣與交界痣同時存在,
當黑痣色素加深、增大,或有瘙癢不適、疼痛時,可能為真正惡性變;
如有破潰及出血,更應提高警惕,及時作完整切除,送病理檢查。切忌作不完整切除或腐蝕治療。冷凍治療雖可消除痣,但無病理診斷難以明確有無惡變,故不宜推廣。
2、黑色素瘤
黑色素瘤是源於黑色素細胞或其母細胞的高度惡性腫瘤。
多由色素痣惡變而來,亦可自然發生。色素多少與惡性程度無關,但如色素沉著處出現刺痛或癢感時,應高度懷疑為黑色素瘤。黑色素瘤發展迅速,妊娠時發展更快。確定診斷須作組織學檢查。一旦明確診斷,首選外科手術切除,包括擴大範圍切除及區域淋巴清掃。切忌行切取活檢,否則,可迅即岀現衛星結節及轉移。
總之:黑痣出現以下情況需有惡變的可能,及指ASYMMRTRY(不對稱),BODER(邊緣不清),COLOR(顏色不均),DIAMETER(增大),EVOLUTION(不斷變化)需提高警惕。
皮膚癌
皮膚癌(cutaneousmalignancies)是皮膚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主要有兩種類型,即基底細胞癌:與鱗狀細胞癌。多見於頭面部及下肢。
1、皮膚基底細胞癌
多見於老年人,表現為形成潰瘍,呈浸潤性生長,發展緩慢,很少有轉移。可伴色素增多,呈黑色,又稱色素性基底細胞癌,易誤診為惡性黑色素瘤。但其質地較硬,呈鼠咬狀潰瘍邊緣,易出血,有臭味。好發於顏面及頸部,如鼻梁旁、眼睫等處。
治療:對放療敏感,也可行手術切除或術後輔以放療。
2、鱗狀細胞癌
鱗狀細胞癌主要表現為具有感染徵象的局部腫物,多見於成年男性,常發生於頭頸、陰莖及四肢常暴露的部位。表現為:表面呈菜花狀,邊緣隆起,不規則,底部不平,易出血,常伴感染致惡臭。
治療以手術為主,切除時至少包括腫瘤周圍2cm以上的正常組織,並需切除足夠的深度。有區域淋巴結轉移時,應同時行區域淋巴結清掃。其對放療亦敏感,但不易根治。
脂肪瘤
囊性腫瘤及囊腫
1、皮樣囊腫
皮樣囊腫為囊性畸胎瘤,好發於幼兒或青春期,生長緩慢。淺表者好發於眉梢或顱骨骨縫處,可與顱內交通呈啞鈴狀。手術摘除為有效治療方法,若切除不徹底,極易復發,術前應有充分估計和準備。
2、皮脂腺囊腫
皮脂腺囊腫又叫粉瘤,為皮脂腺排洩受阻所形成的囊腫。多見於皮脂腺分布密集的頭面、背部。有時表面可見皮脂腺開口受阻塞的小黑點。囊內油脂樣豆渣物,易繼發感染伴奇臭。應在控制感染後予以手術切除。
3、表皮樣囊腫
表皮樣囊腫(epidermoidcyst)又叫上皮樣囊腫。因外傷、手術等致上皮細胞植入皮下生長而成。好發於易受外傷或磨損部位,如臀部、肘部,也可見於注射部位。需手術切除治療。
4、腱鞘或滑液囊腫
腱鞘或滑液囊腫(tinousorsynovialcyst)是非真性腫瘤,由淺表滑囊經慢性勞損誘發所致。多見於手腕、足背肌腱或關節附近,光滑、界清、堅硬。治療可採用突然加壓擊破,抽出囊液注入醋酸氫化可的松,或行手術切除,但易復發。
參考文獻:
1、趙玉沛,陳孝平主編外科學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
2、張學軍.皮膚性病學.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