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州四品一湯趣談

華州四品一湯趣談

離開家鄉十餘年,鄉愁自不必說,每每想起家鄉的一切,那種甜蜜和美好,任世間最好的景色也無法替代。

與一位文友交流其鄉愁的問題,人為什麼會有鄉愁,這位文友解釋道:「饞的!」我心裡一驚,這個驚世駭俗的解釋我還是第一次聽說。

文友這才娓娓道來:在一個地方生活習慣了的人,必然對一個地方的飲食產生一種依賴,而一旦脫離了這種依賴,首先是生理上的難受——外地飯,吃不慣,其次是心理上的疏離感,這樣一來,鄉愁就產生了。我對這種解釋總體傾向於認可,當然是再沒有更好的解釋之前。

我想了想,華州究竟有什麼樣的吃食會讓我產生如此強烈的鄉愁呢?

前幾日,家鄉的好友發來家鄉的特產,讓我大快朵頤之外,從舌尖上感受到了家鄉的味道。我跟他回覆信息:這味道是家鄉的味道。他告訴我,這只是其中一種,咱們華州最主要的特產是麵食,他總結出來「四品一湯」,最能代表華州的美食特色。

所謂四品一湯,是指華州地區以主產糧食為原料加工的特產:華州花饃、赤水鍋盔、高塘空心掛麵、高塘麻花和華州醪糟。這五樣特產,前四樣都是華州主產的小麥作為原料,用傳承了上百年的傳統手工藝做成的經典麵食。

華州花饃造型各異,惟妙惟肖,因為費工費時,而且能做花饃的手藝人很少,所以,華州花饃在重大節慶和節日裡才作為重禮露個面兒,其他時間是很難見到的。

赤水鍋盔在華州當地非常有名,其特點是面硬饃幹耐儲存,香酥可口又抗餓。用赤水鎮特殊的水質發出來的面非常爽口,味道鮮美,因此獲得了華州人的青睞。

高塘手工空心掛麵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加工歷史。其掛麵色、香、味俱全,具有勁道足,韌性強,爽滑可口,不渾湯,久煮不黏而久負盛名,堪稱華洲麵食一絕。製作空心掛麵需要經過和面、揉面、餳面、盤面、搓條、上面筷、開面、上架、晾面、切面、綁面等13道工序才可完成。也是非常難得的美食佳品。

高塘麻花選取塬區優質小麥粉,用當地特有的菜油煎炸,有著幾百年歷史的傳統手工藝精製而成。傳說庚子年,慈禧太后西逃西安,鑾駕經過華州,當地官員上供的關中特產看得人眼花繚亂,而吃遍山珍海味的慈禧太后唯獨選中了這高塘的麻花和空心掛麵,吃畢竟然讚不絕口,一掃逃亡的萎靡不振。之後起駕趕赴西安,慈禧太后還要帶上高塘的麻花和掛麵一路解饞,足見這麻花對人舌尖上的刺激有多麼強大。當地流傳的民諺道:「吃掛麵,啃麻花,比起皇上也不差」。

所謂的一湯,就是華州醪糟,這也是華州歷史悠久的特產。在華州,原來的杏林以西的地方是大面的池塘和低洼地,當時到處泉眼,河流遍布。當地人自古就有種植水稻的習慣,而釀造醪糟所用的大米,正是這一代的特產。華州大米釀造的醪糟醇香撲鼻,甜而不膩,燒出的醪糟湯更是香醇彌久,在天寒地凍的時月喝一碗熱醪糟,全身上下都異常舒服,還有暖胃提神,加速血液循環的功效。

這「四品一湯」任選四樣,便組成了新式的「華州四樣禮」。關中人包括華州人送禮有講究,送禮送雙,比如在結婚這樣的大事上,有男方迎親給女方「四樣禮」的風俗:蓮藕、四根連骨大排、芹菜和大蔥,這四樣各有說法:蓮藕代表結為連理,肉要用稱掛上代表稱心如意或者心頭肉,芹菜代表勤勞致富,送大蔥則取其諧音,稱為「送聰明」。

如今,華州四樣禮不在局限於老傳統的「老四樣」,又發生了各種各樣的變化,沒有了統一的風俗規範,不僅有煙、酒、茶、糖這些小件,甚至還有車、鑽、錢、房這大四件,無論大四件還是小四件,這四樣的形式是保留下來了。

這四品一湯,正是華州糧食特產的代表,想起來就讓人食指大動,口舌生津,一股濃濃的鄉愁就泛上來了。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