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食物系統正面臨著新冠疫情、蝗災、極端天氣事件等諸多因素的威脅,其安全性和穩定性受到極大的挑戰。歐洲的食物系統在供給側和消費端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今年初,歐盟出臺了一系列應急舉措。很多科學家擔心,這種應急措施會破壞農業的可持續發展。600多位科學家聯名發文提出,食物轉型是一種比較好的策略。
11月15日,《自然—食物》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大學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張倩、副教授孫中孝課題組等完成的一項研究成果。他們通過定量分析揭示,在歐洲採用植物性飲食可以提高食物系統韌性,抵禦突發事件帶來的食物供給負面影響。
少吃肉能緩解糧食危機嗎?
論文通訊作者張倩告訴《中國科學報》,歐洲國家食物系統在供給側和消費端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僅以歐洲境內的烏克蘭為例,它擁有全世界最大的黑土地,佔全球黑土總量的1/4,面積是中國東北黑土區的7倍還多,具有「歐洲糧倉」之稱。2021年,烏克蘭糧食出口量位居全球第三。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小麥出口約佔全球的30%,也是歐洲最大的小麥供應國。除此之外,俄羅斯還供給了全球20%的化肥。歐盟進口穀物和植物油的1/2、禽肉的1/4均來自於烏克蘭。
然而,俄烏衝突影響了全球食物供給,歐洲國家食物系統所受的衝擊非常顯著。
為此,歐盟委員會於2022年3月23日提出了一系列應急舉措,包括5億歐元的農業援助、放寬成員國對本國農業補貼的法律限制,允許恢復成員國對於化肥的補貼,暫緩執行部分農業綠色轉型的歐盟法規。
其次,歐盟也在與成員國協商,調配共同農業政策框架下75億歐元閒置資金用於補貼農民。歐盟委員會還提議重新恢復休耕區或有機農業預留地的糧食生產功能。
然而,有許多科學家對於這一做法提出了擔憂。他們認為這種應急措施會破壞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導致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並提出食物系統轉型才是一種比較好的策略。
食物系統轉型益處良多
該團隊通過定量模擬分析發現,歐盟27國和英國如若採用EAT-Lancet的飲食結構,釋放出來的土地資源總量接近於法國和英國國家面積之和,相當於2019年歐盟休耕面積的5倍。
EAT-Lancet飲食結構是EAT-Lancet委員會召集來自16個國家的37名頂級科學家(學科領域包括人體健康、農業、政治科學、環境可持續性研究等),在綜合考慮人類營養需求和可持續糧食生產,為糧食系統制定普遍適用於全世界所有人的科學膳食的首次嘗試。
相比於歐洲現行的飲食結構,在EAT-Lancet的飲食結構中,動物性食物的佔比減少,而植物性食物佔比增加。
張倩進一步解釋道,如果要生產與俄烏兩國出口等量的農作物,只需要用掉這些被釋放出來的土地中的15.6%。
同時,食物系統轉型還會節約41億立方米的淡水,減少約2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的直接碳排放(接近於法國每年的碳排放總量),增加約174億噸的碳固存(接近於歐洲6年的碳排放量)。
「這一研究是從消費端去影響供給側的。」孫中孝說,由於膳食結構的轉型,導致食物消費減少,從而緩解糧食安全的壓力、應對突發事件的影響和提升整個食物系統的韌性的。
張倩強調,相對於動物性飲食習慣,植物性飲食可以極大地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我們的研究證實了飲食結構的轉變有助於緩解全球糧食安全面臨的壓力,應對因氣候變化和突發事件疊加帶來的全球食物價格上漲,提升食物系統的韌性。」
行勝於言,踐行「大食物觀」
除EAT-Lancet飲食結構之外,全球還有很多其他的飲食結構推薦,比如地中海膳食結構、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等。
孫中孝說,我國剛剛公布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提出了八項準則,很好地總結了膳食結構和消費習慣改變的方向:食物多樣,合理搭配;吃動平衡,健康體重;多吃蔬果、奶類、全谷、大豆;適量吃魚、禽、蛋、瘦肉;少鹽少油,控糖限酒;規律進餐,足量飲水;會烹會選,會看標籤;公筷分餐,杜絕浪費。
「膳食結構調整要充分尊重個體差異,比如不同宗教文化、年齡結構、基礎健康狀況的差異等。而且,膳食結構調整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公眾對於健康飲食和環境友好型飲食的充分了解和認識,是更好的轉變的第一步。」張倩說,他們現在所作的研究工作,就是希望能在食物系統的環境影響和轉型發展方面提供給大眾一個科學的證據,怎樣吃的既有利於健康又有利於保護環境、節約自然資源,也就是讓大眾了解更可持續的營養膳食結構轉型。
同時,論文建議,即使有一小部分人率先開始行動起來,也會對保護環境做出巨大的貢獻。
這項研究從消費端的視角,為我國踐行「大食物觀」下的食物生產布局、耕地資源保護等提供了新思路。張倩強調,縱然消費行為的改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即便少量減少動物性食品消費也會對環境和糧食安全產生幫助。行勝於言,最好可以早一點進行膳食結構的合理調整,而不是等到損害已成定局,再被迫做出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