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五行學說 中醫五行學說在臨床上的應用

五行學說是先人們,通過實踐總結認為,宇宙萬物是由五種物質,或者五種屬性的物質組成的。

五種物質,或者五種屬性的物質,就是五行,命名為木、火、土、金、水。

五行學說,就是這5種物質或者屬性之間相互關係的學說。

這5種物質或者說屬性,相互作用,相生相剋,相互制約,相互依生,進而形成了這個世界。

《尚書·洪範》所說的「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是對五行特性的概括。

這五種屬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有以下3個方面。

1.就是五行的相生,就是木、火、土、金、水依次相生。就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如此循環,從開始的5種物質,一直生成世間萬物。

2.還有相互制約的地方,就是五行相剋。相剋就是木、火、土、金、水,隔一相剋。就是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金克木,水克火,如此循環,相互克制。這是在生的過程中起一個制約的作用,使生不至於太過。

3.五行是一個系統的穩態,除了生與克,還有五行之間的相互制約,來維護這個生態的平衡。在五行中,要是有一個偏勝,就會有其他的4種來進行制約,達到一個動態的平衡。

五行學說認為世間萬物,是由五種屬性的物質構成的,這五種物質,相互制約,相互依生,時刻處於動態平衡的狀態。

五行學說在中醫的應用,就是中醫五行學說。

中醫五行學說,認為人是由木、火、土、金、水,這5種物質或者說屬性構成的。

中醫五行學說以五臟為依託,解釋了人是由5種屬性組成的。

中醫五行學說在中醫的應用,主要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

1.以五行來解釋人的生理功能。

以五行來解釋人的生理功能,和人體的內在的相互聯繫。

五行分屬五臟,在五臟的基礎上,與6腑相關,與5竅相關,與5志相關,與5液相關,與5體相關。

用五行把人體內外相互關聯,從6腑、5竅、5志、5液、5體,5個不同的方面來說明人體的功能及其相互之間的聯繫和影響。

2.以五行來解釋人體的病理變化,便於疾病的診斷。

以五行分屬五臟,病理的表現就是五臟的功能的偏勝。和五臟功能偏勝引起的6腑、5竅、5志、5液、5體等的變化。

把複雜的關係,複雜的問題,系統化,簡單化,便於理解,便於分辨。

為疾病的病理變化,提供一個比較簡單的模式,一個比較容易識別的模式。

便於疾病的診斷,這樣從6腑、5竅、5志、5液、5體,5個主要的方面來入手,可以方便疾病快速的鑑別與診斷。

3.以五行的5個方面,進行針對性的治療。

依據五行理論,分辨出疾病的某一方面的偏勝,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

比如肝病,五行屬木,可以從肝木進行治療,也可以從木之母,腎水進行治療,就是「虛則補其母」。

可以從心火進行治療,就是「實則瀉其子」。金克木,也可以從肺金進行治療。還可以從脾土進行治療。

這也是中醫治療的不確定性,也是同一個人去看病了,每個中醫開的方劑都不一樣。

因為每個人的用藥習慣和治療方法,都不一樣。就是所謂的「法無定法」。

4.以五行來指導養生。以五行理論來進行養生。依據五行理論,根據每個人的不同體質,制定不同的養生方法。和治療疾病的原理是一樣的。

中醫的五行學說,雖然是一個模式,但是在臨床的應用是沒有模式的。

就是在臨床的應用中,要因地、因時、因人制宜。不要把五行學說模式化,不要套用五行學說。

臨床應用時,還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依據其他的陰陽、八綱辨證、氣血辨證等各種注意的理論,來進行辨證。

中醫的理論是活學活用的,沒有一定的模式。

中醫醫生最好要在臨床上,逐步找到適合自己的一個診療特點,加以運用,才能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正文完